恩施的特色美食是什么

1凤头姜凤头姜,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主产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品质优良、风味独特,鲜子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美味可口。远销东南亚市场。 来凤县志记载,来凤栽培凤头姜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其姜柄如指,尖端鲜红,略带紫色,块茎雪白。

2葛仙米走马葛仙米早在1500年前就被人们认识,据《本草纲目》记载:“葛仙米,生湖广沿溪(今湖北鹤峰走马镇地辖)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口,此米随流而出。土人捞取,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绿可食,土名开仙菜,干则天仙米,晋葛洪隐此乏粮,采以为食,故名‘葛仙米’”

葛仙米

3合渣合渣,又名懒豆腐。恩施土家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在恩施,合渣的吃法很多,其中张关合渣是制作合渣火锅的典型。

土家合渣

4柏杨豆干柏杨豆干色泽金黄,美味幽长,绵醇厚道,质地细腻,无论生食还是热炒,五香还是麻辣,均有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之感。经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检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内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他命及钙、锌、钠、硒等多种微量元素,保质期可达8个月以上,有“固体豆浆”之美称。

5榨广椒榨广椒,也称为鲊尖椒,鲊金椒,酸面,面果子,是湖北省宜昌、恩施地区汉族、土家族的特色小吃。榨广椒是以鲜红辣椒酱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因为坛子内气压有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因吸水过多变稀走味。拌好后的椒小七装坛后让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或肥肠一起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还可用椒小七作蒸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叫做椒小七糊。

榨广椒

6莼菜福宝山莼菜又称马蹄草、荨草、水葵。是一种高等多年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暗红色,叶柄细长。福宝山莼菜相传为古代神山所赐,是水中一珍,自晋代以来为历朝皇宫御案之贡品,皇室宫宴之佳肴。

7土家油茶汤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

土家油茶汤

8恩施腊肉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恩施腊肉

9年肉相传,年肉滥觞于一场战乱。有一年除夕前,土家山寨突遭军队攻入,土家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做团年饭,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日子会罹此大难,纷纷抛家舍业,拖儿带女四散奔逃。部分逃进深山石洞的人虽然侥幸脱离了虎口,但饱受冻馁之苦。幸好有一长者于仓促中带出了一大块熟猪肉,于是大家每人都分得了一小片肉,这才和着眼泪熬过了这个凄惶的年关。战乱平息后,为了记取这次血的教训,土家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应蒸几大块熟肉,以防再次遭受类似的祸患。以后相沿成习,年肉便进入了土家人春节菜谱。年肉的特点是色泽纯美,晶莹滑软;肥瘦适当,油而不腻;男女均适,童叟皆宜;客人既饱口福,又能体察民俗。

10社饭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湖北都有哪些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一、黄石港饼

黄石市的点心有悠久的历史,最开始的时间称为满意饼,之后同治皇帝十分喜欢吃这类疏松可口.香气四溢的满意饼,因此赐名“称心”,之后以原产地之名,称之为黄石港饼。

二、豆皮

豆皮是湖北武汉著名的民间小吃,一般在街头巷尾的早餐摊都能买到,中午或晚上一些特殊的餐厅或老字号饭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

三、炸广椒

炸广椒是土家族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凉拌菜,酸香爽口,既可干炒又可以熬汤,其作法大致是先将小辣椒剁细和棒子面搅拌均匀,放进泡菜坛子里一层一层的卡紧,表层放上一层桐麻叶或塑料盒子,用篾扎牢,将腌菜坛子倒扑在食盐水盆里,一月之后即是炸好啦,能够蒸着吃,还可以炒着吃,或是熬汤。

四、楚味鸭颈

楚味鸭颈在武汉叫久久鸭脖,以鸭脖创办人汤腊九的名称取义而成,喻意长期。是很多顾客极其青睐的著名休闲零食。

五、桂花赤豆汤

桂花赤豆汤是武汉一种地域小吃,桂花赤豆汤用桂花.赤小豆.檽米.白砂糖.木薯淀粉等熬料而成,味儿柔美不油腻。

六、武汉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武汉热干面食是颇具武汉特色的过早(即吃早餐)小吃。

七、糖蒸肉

糖蒸肉是湖北知名的传统蒸菜之一,糖蒸肉醇香色红.代表甜美幸福.代表甜美幸福.喜气瑞祥的美味,是接待客人上餐。

八、面窝

面窝,是武汉和荆州人喜欢的尽早之一。做为武汉的特点口味小吃,面窝始制于清清朝光绪。在武昌随意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调料注重,用的是有机大米,掺一定百分比的檽米,用香香油,加葱段.白芝麻.生姜沫佐料。吃起来松脆适当.脆香并举。

九、云梦鱼面

云梦鱼面采用“仙鹤分离”之鱼,桂花潭中之水,新麦上等小麦面粉及芝麻香油等为关键原材料制作而成,白如银.细如丝,故又称“丝条鱼面”。

十、凉虾

凉虾产于湖北宜昌,宜昌地域十分普遍,是极具特点的一种小吃,滑糯清新,绵软香甜。

古代有哪些奇特美食??

中国古代的菜真是数不胜数,但是依旧有很多比较奇特的食物。

1.鸡髓笋:鸡髓笋是红楼菜中的一道珍品。咸、鲜。脆、嫩且爽口,颜色黄白。它将鸡腿肉去掉,留下骨头,敲碎取出骨髓,点缀在鲜笋盘中。雅致,清透,营养丰富。

2.胭脂鹅脯:将鹅治净,先用盐腌,然后烹制成熟,鹅肉呈红色,故曰胭脂鹅。鹅脯:鹅的胸脯,肉嫩而丰。《易牙遗意》云: “鹅一只,不碎,先以盐腌过,置汤锣内蒸熟,以鸭弹三五枚洒在内,候熟,杏腻浇供,名杏花鹅。”4、茄鲞(xiǎng):《红楼梦》中写得最为详实的一道菜。“鲞”,即是剖开晾干的鱼干,如“牛肉鲞”、“笋鲞”等,都是腌醋成干的片状物。“茄鲞”,当是切成片状腌醋的茄子干。

湖北恩施特色美食小吃

恩施豆皮是湖北恩施的地方特色小吃,是恩施人最爱的早餐品类。以土豆、玉米、大米为原料制作而成,有米豆皮、绿豆皮、玉米豆皮(后两种添加相应原材料)。豆皮的外观看起来有点像河粉,但是没有河粉那么光滑。豆皮的吃法分为煮和炒,我个人更偏爱煮汤的豆皮, 在汤锅里煮熟盛到碗里后浇上排骨土豆、酸菜、木耳肉丝、肥肠等等各种可供选择的配料(我们称之为臊子),绵软滑爽,美味可口。

恩施豆皮

土豆饭

因为地域条件的原因,恩施出产土豆,而且是富硒土豆,恩施富硒小土豆也是小有名气。我们恩施人从小爱吃土豆,自然也是想方设法把土豆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土豆饭就是其中一种。把土豆去皮切块,下锅加盐炒变色,均匀铺在炒锅锅底,倒上蒸好的米饭(或者生米),加水蒸熟(如果是生米的话水要没过米),直到能闻到土豆的焦香味,跟锅接触的一面全是焦黄的锅巴,令人垂涎欲滴。如果自己喜欢的话,也可以掺一些肉沫香料之类的。农村里的柴火灶做出来的土豆饭尤其香,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吃一吃农家的柴火土豆饭。

土豆饭

炕洋芋

炕洋芋就是油炸恩施小土豆。恩施土豆个头小,口感沙糯,油炸出来加上辣椒、香菜、胡椒粉、葱花等佐料拌一拌,再加一点恩施人做菜最爱的酸萝卜丝,好吃得不得了。

炕洋芋

洋芋粑粑

洋芋粑粑是土家餐桌上常见的美食,精选土豆洗净磨碎,过滤,剔除土豆渣,留下土豆之精华——土豆淀粉,沉在水底结成一片,把水倒掉,在阳光下自然晒干后就成了粉末状,防潮存储。吃的时候取干淀粉和水搅拌,加入鸡蛋、土豆丝等佐料,热锅翻炒,压制成饼状,起锅冷却,切成小块再次下锅加上盐和红辣椒、大蒜叶等香料炒制,晶莹剔透,劲道十足。也可跟腊肉等食材一起炒。

洋芋粑粑炒腊肉

合渣

合渣是土家人餐桌必备汤食,尤其是在农村。把黄豆打磨成粉,然后再把黄豆粉冲水,入锅煮开,往里面加入已经洗净切好煮熟滤水的叶菜即可(白菜、青菜、瓜叶等),合渣有肉末合渣(干合渣)和清汤合渣(稀合渣)之分。小时候的记忆里,炎热的夏天,母亲农忙回来,喝上一碗清汤合渣,解渴又爽口。相比清汤合渣,肉末合渣更让外地人接受。恩施最有名的老字号合渣餐馆是张关合渣,属于肉末合渣。在恩施客运中心和女儿城这些旅游聚集的地方都有分店。

肉末合渣

腊肉

恩施的腊肉是砍成长块的新鲜猪肉抹上盐腌制以后挂在灶头或者专门的炕房熏烤而成。腊肉可以做成炒腊肉(加上其他材料一起炒,如蒜苔、青椒、胡萝卜、土豆片、炸广椒、熏豆干、薇菜、洋芋粉粑粑、蕨粑等)、粉蒸肉、梅菜扣肉、土豆、萝卜或者海带炖腊排骨或者腊猪蹄,跟新鲜猪肉相比,少了腥气,多了熏香,口感也更好。

恩施特色小吃

合渣

合渣又名懒豆腐。恩施土家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

豆皮

豆皮成品色泽乳白,有淡淡香味。恩施豆皮又分米豆皮,绿豆皮,包谷(玉米)豆皮,其中以米豆皮最受欢迎。在恩施的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豆皮,豆皮可谓是恩施美食中不可缺少的一味,也是恩施人生活的一部分。

格格

格格”乃是用辣椒渣混和其他主料蒸出来的。在恩施街头的小饭馆门口你随处可见,有许多极小的蒸笼在旺火上蒸,而这蒸笼里的东西便是“格格”了。“格格”的品种有很多,有牛肉格格、羊肉格格、猪肉格格、肥肠格格等。

莼菜

福宝山莼菜相传为古代神山所赐,是水中一珍,自晋代以来为历朝皇宫御案之贡品,皇室宫宴之佳肴。它可煮、可炒、可凉拌,尤其是与鱼肉、熟鸡、火腿、香肠等配在一起做汤,鲜嫩可口,风味独特,鲜脆、滑嫩如鱼髓、琼脂。

油茶汤

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土家油茶汤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沸后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之一,也是土家人非常钟爱的传统食品,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油茶汤。土家油茶汤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咸丰、来凤等地盛行。

薇菜烧腊肉

薇菜,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野生草本植物,俗称猫儿蕨、兰茎苔,用它来炒腊肉,色泽鲜艳,腊香味美。做法是:将薇菜用水冲洗,将腊肉(或火腿)切片、红甜椒切丝、生姜和大蒜切片待用。锅置灶上,放少许油,后置入小火锅,淋上香油及红油。最后撒上葱段即成。

炸洋芋

“洋芋”就是土豆,在恩施的街头,有很多卖炕洋芋的小摊,清江河姊妹大桥上,几十个中老年妇女天天在人行道上卖炕洋芋。她们一般用特别小的那种洋芋,用恩施人专用的洋芋刮刮,薄薄地刮掉一层土豆皮。小炉子里烧着蜂窝煤,火上的平底锅中摆满了小洋芋,倒上熟菜油,盖上锅盖,细细地焖。过一会再翻一翻,一直到所有的洋芋都二面黄,再舀起来放进另一个锅中,加盐、辣椒、花椒、葱、姜、蒜,飞速翻炒几下,把这些佐料都在洋芋上拌匀了,就可以卖给人了。两块钱一小碗,捧在手里,用牙签戳了边走边吃,也是一件小乐事。

刁子鱼

巴东神农溪出产的刁子鱼肉质细嫩、味美少刺,将它与姜丝、干椒、芝麻以及各种调味料一起用大火煸至皮脆里嫩,香辣无比,非常开胃。

神豆腐

在咸丰民间,每到炎夏季节,农家常用一种树叶来制作成“豆腐”食用。这种树叶作成的“豆腐”,乡下叫神豆腐或观音豆腐。传说是观音菩萨在灾荒之年点化穷人用这种树叶制作豆腐充饥度荒的。

有哪些让你念念不忘的家乡传统美食?

锅包肉最初起名叫“锅爆肉”,但俄罗斯人对“爆”字的发音为“包”,久而久之,“锅爆肉”就演变为了“锅包肉”。

坊间传闻,清朝末年之时,哈尔滨多是俄罗斯人。老厨家创始人郑兴文为了给俄罗斯的朋友们献上中国的美食,做了很多的尝试。

由于俄罗斯人喜爱吃肉食,所以老先生就在“焦溜肉条”这道菜上作出了改良:在原有肉片制作的基础上,增加糖醋,改成酸甜口味,并且增添香菜、葱姜蒜等辅助材料,体现中俄美食文化元素的融通。再后来,郑兴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原配料改成了时令水果,受到了很多外国友人的喜欢。

最初,锅包肉属于禁菜并没有流传于民间,后来有机会流传出来,哈尔滨就变成了其发源地,再后来便传遍东三省。然而,锅包肉在东北三省的味道还是有些许差异的,其中辽宁人对其改进的地方也最为突出:在制作的最后一步改用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与“老式锅包肉”还是有一些区别。

锅包肉这道传统美食的出现,既体现了中华传统美食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西方美食文化的交融,更是对中西方文化广泛传播的认同,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饮食纽带。

锅包肉的家常做法

锅包肉在制作时需要准备里脊肉500克,青甜椒和红甜椒各一个,另外还要准备洋葱,面粉和食用油各适量,除此以外还要准备生姜,大蒜食用盐以及生出五香粉和白糖以及料酒,番茄酱等多种调味料。

把准备好的新鲜里脊肉洗净以后控干水分,再切成长约7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0.3厘米的肉片,用食用盐和料酒调匀腌制十分钟。把腌好以后的肉片取出沾上干淀粉,再用色拉油和淀粉调成糊,然后用手酱油和白糖以及醋与鲜汤等一起调滋汁。

把炒锅放在火上,放入色拉油,加热到7成热,再把处理好的肉片放到面糊中粘一下,入油锅炸到外酥内嫩,捞出沥油。等全部肉片都炸完以后,再把肉片重新入锅,二次炸制,炸到表面变为金黄色后,取出装盘再用番茄酱等配料制成料汁直接浇在上面,放到葱花和香菜末进行装饰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