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介绍黄岩介绍
“中国蜜橘之乡” ──黄岩,位于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东界椒江区、路桥区,南与温岭市、乐清市接壤,西邻仙居县、永嘉县,北连临海市,距省会杭州207公里。全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人口57万余人。唐上元二年(675年)始设永宁县,天授元年(690年)改名黄岩至今,建制几经更迭,1989年撤县设市,1994年撤市设区,今为台州市主城区之一。 辖区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中、东部平原系“温黄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地区河网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既是温黄平原灌溉水源,也是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等区、市的饮用水源。 全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年无霜期25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676毫米。 黄岩农业素有“黄岩熟,台州足”的誉称。农业以种植水稻、柑橘为主,特产黄岩蜜橘驰名中外,为世界柑橘始祖之一,具有23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唐代便被列为贡品,现有180多个品种品系,有“中国蜜橘之乡”美誉。黄岩还盛产东魁杨梅、枇杷和荸荠等名特优水果,其中东魁杨梅大如乒乓球,堪称珍果,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东魁杨梅之乡”,同时,也是“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区)”。 黄岩工业经济繁荣兴旺。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步较早,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为全国第一个颁发了保护和规范股份制企业政府文件──《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县。现已逐步形成了塑料制品、模具、医药化工、机械电器、摩托车及汽摩配件、工艺品和食品罐头等七大支柱产业。是国内闻名遐迩的“中国模具之乡”,素有“精细化工王国”、“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等美称,曾连续两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是“中国明星县(市)”、“浙江省小康县(区)”。 黄岩水陆空交通发达。中国首家县级民航站──黄岩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10多条航线。贯穿黄城的甬台温铁路破土动工,甬台温高速公路、104国道纵贯城区,82省道横穿城区,与黄长线、拱沿线、十院线等道路连接,形成了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的路网系统。江口的芦村港与距城区17公里的海门港,有客货轮直达全国各大港口和日本、香港等国家与地区。 黄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框架日益拉大,金顶大厦、汇丰大厦、交通大厦、电力大楼等一批城市标志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区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不断得以完善,特别是永宁公园的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台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百合小区、大环家园、蓝色多瑙河、委羽山新区等一批住宅小区的建成,使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黄岩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完善,水电供应充足;金融兴旺,民资丰厚;市场繁荣,商贸活跃,建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汽车摩托车交易中心。星级旅游饭店、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十五”期间,黄岩“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新闻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黄岩天然毓秀,风光旖旎,物华天宝。境内有灵石寺塔、沙埠青瓷窑址、孔庙、五洞桥、委羽山大有宫、翠屏山摩崖石刻等众多名胜古迹,区内多奇山异水,其中九峰山和嵩岩山旅游风景区载入《中国名胜词典》。黄岩人杰地灵,史有“十八进士共一家之盛”,明尚书曾铣、文史学家陶宗仪等俊杰贤人。今日星空尤其璀璨,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革命家、艺术家陈叔亮,电子物理学家吴全德,高分子化学专家黄志镗等诸多仁人学者。 黄岩社会稳定,经济日趋发展。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84亿元,增长13.0%,财政总收入17.22亿元,增长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9亿元,增长17.5%。 黄岩致力于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大洲开展贸易往来,2005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7.44亿美元,增长55.1%。目前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黄岩投资创业。黄岩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未来。
黄岩五洞桥,为什么只有四个洞了?
黄岩五洞桥也名西桥,坐落在黄岩城西西街与桥上街之间,横跨西江。
五洞桥始建于宋元佑(1086-1094)年间,县令张孝友率众垒石为桥。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毁于水。现存的桥系南宋庆元二年黄岩县令赵伯法率众重建。石拱5洞,桥面亦5折。这一桥梁形式在温州、台州等地较为流行。
后来,五洞桥边居民不断扩建商铺、房屋。清末,清末,就在清末时,房子依水傍桥,甚至盖到桥上,结果埋没一个桥洞。五洞桥西边的街,起点房屋是建在桥上的,街在桥上,也就被人们称之为“桥上街”。
一九八二年二月黄岩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岩五洞桥的资料和图片
五洞桥顾名思义当然就有五个桥洞了.只是因为年久失修,现在看来有一个桥洞已经被封起来挪作他用了.
位置吧就在现在的滨江公园富士酒店对面.在当时西江大桥还没有造好的时候.这可是黄城以西部分地区进入黄岩城关的唯一通道.
五洞桥是黄岩城区目前除孔园之外,保存相对较完整的重点文物。而区政府出台的"十一五规划"里,居然没有对五洞桥的规划和开发。前几年开发的塔苑既不能作为旅游又不能作为商业,实在失败的让人痛心。看看杭州的清河坊,临海的紫阳街,就连曾属于黄岩的路桥和椒江,也有十里长街和海门老街,黄岩作为千年古城又留下什么历史痕迹呢? 众所周知,黄岩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是相当落后的。最近几年,特别是去年黄岩的旅游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作为黄岩的普通市民我感觉到比较开心。现在的五洞桥就是城中村,与当前黄岩城市建设,特别是与周遍的环境极不协调。五洞桥以东的很多古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往日的地域人文气息已经不复存在。
希望区政府能好好利用五洞桥现有的珍贵资源,把她打造成台州规模最大的集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之一。经修复一新的五洞桥可作为黄岩乃至台州的古玩收藏、风味小吃的集散地,并可作为民俗表演、群众文化展示,继承和发扬黄岩传统文化的宝地。到时必将商旅云集,成为台州城区的一大亮点。同时,五洞桥景区将有效解决黄岩西部农副产品,传统小吃的销售和农民的就业问题,并能提升黄岩的整体形象,也符合区委区政府打造山水园林城区的目标。
黄岩五洞桥的来历和相关历史的故事
黄岩五洞桥始建迄今七百余年,位于赤溪镇过溪村,东西走向,横跨西江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随桥孔呈五折起伏,砌石级上下。两则设覆莲望柱和栏板。
五洞桥长60多米,宽4.3米,4洞跨水。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拱石墩台。五洞的拱圈矢跨为二分之一,县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适宜西江船只往来等优点。每洞拱圈5道,采用无铰拱石,砌置方式以分节并列为主,直与横拱石相间,半拱部用长条石纵联,以加固5道拱圈的联系。这种砌置工艺,在横向整体性上,优于传统的并列、纵联等技术。桥墩筑“分水金刚雁翅”,能减弱水流的冲击。拱圈与桥面之间。又设置长度超过桥宽的长条石,用以联紧两侧边墙,使拱上建筑对拱圈起巩固作用。
五洞桥的构造技术,经受了时代严峻的考验。1933年西江闸建成7墩8孔,设计最大过闸流量每秒141立方米。每当洪水期闸门大开时,西江上游滚滚激流连同各种洋鬼子物冲击五洞桥,使桥墩长期承受单边水流的推力,但五洞桥以凝重的雄姿屹立,60年未发生移位现象。1958年,西部山区长潭建造水库,急切需运物资,于是填平5折桥面,载重汽车川流不息,五洞桥以坚实的躯体承受重压,造成拱圈少许开裂现象。以上可以足见世月和尚设计和施工的高超技艺。
五洞桥使用“分节并列”砌拱技术,半圆拱矢跨为1/2的五折石拱桥,具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等优点。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有联拱石墩台。清末已四洞跨水。桥全长63.5米、宽4.3米,五孔石拱桥,每孔净跨8.7米,桥身随拱券起伏波折,远望如水中游龙,颇具特色。1958年填平桥面通汽车,1963年停止行驶。
桥身和拱圈由一块块坚硬整齐时条形青石砌成,勾缝特别严密,经得起大水冲击。设计合理,除了石拱桥本身的构造优点外,桥的四个桥墩在朝向上游的部位都设有三角形分水尖,迎着来水,水流自然分开,从两边急速而去、减轻了对桥身的冲击。
五洞桥造型别致美观、省工省料,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其造桥技术工艺广泛流行于温黄平原,成为这懿地区古代桥梁工程的代表之作,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修建历史
编辑
五洞桥始建于宋元佑(1086-1094)年间,县令张孝友率众垒石为桥,乡人为了纪念他,故又名孝友桥。桥跨永宁江别浦,河阔浪险,建成后不到一百年,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毁于水。现存的桥系南宋庆元二年黄岩县赵伯法率众重建。据说工程十倍于旧桥。石拱5洞,桥面亦5折。后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建,仍保持宋代形制。这一桥梁形式在温州、黄岩等地较为流行。黄岩古代为浙江重镇,设“黄岩镇”总兵府。在总兵吴进义(宁夏朔县人)道捐俸薪发起募囊,筹足款额。吴总兵委托县城明因寺(今址第一医院)僧人世月负责设计和施工。世月和尚按原桥形状加以改进,招集桥工,经年余辛劳,于雍正年(1726)建成。
重要意义
编辑
五洞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盛之时,商船熙熙攘攘往来桥下,进出赤溪港,是凤阳瓷碗、矾山明矾外运必经之道,对考察古代沿海交通、桥梁建筑工艺极具意义。
目前状况
编辑
黄岩五洞桥
经历沧海桑田变化,现在的五洞桥被淤泥堵塞,横卧于田野之上,又形成了桥边“稻香千亩、蛙声一片”的奇特环境。桥附近有打铁宫,是宋咸淳年间为纪念熔铁名匠林祖清而建。宫内有一座古戏台,外观呈亭台状,造型典雅精致,巧夺天工。
黄岩五洞桥的相关历史故事?
黄岩五洞桥也名西桥,坐落在黄岩城西西街与桥上街之间,横跨西江。宁海五洞桥即深甽桥,号称"缑北第一桥"。两座桥皆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古桥》一书中记载着关于五洞桥的建造民间故事。 有一年搭在溪流上的木桥又一次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冲垮了。村里经过讨论决心修建一座石拱桥。可以想像,这于当时一个偏僻的山村而言无疑是一项浩瀚得可以比肩长城和金字塔的工程。但不得不佩服村民,的意志和力量,尤其是当他们认准了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事的时候,这种意志和力量就远比磐石还坚定。他们纷纷出谋划策,纷纷行动起来,并请来了三位技术高超的造桥师傅。但是其中一位却很自以为是,提出要由他一人来造跨度最大;难度也最大的中间一拱。他为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本事,擅自用松脆的红石板砌桥拱,而不用质地坚硬的大青石。日复一日,桥终于要落成了。当石桥从两头往中间正要合龙的瞬间,一声巨响,中间一拱终于没能承受住桥体的压力,坍塌了。我们不难想见,桥坍塌的一刻写在百姓脸上的惊愕,还有那位自大的造桥师傅一脸窘相,或许还有糟践了百姓付诸的极大心血和对他的信任后的深深羞愧。
其他四拱并无大碍,后来终于在另外两位师傅的帮助下胜利竣工。桥拱顺利合龙时百姓奔走棺告锣鼓喧天的欢庆场面。当时的县令得知此事也很受感动,挥笔写下“缑北第一桥”五个大字。今天,这五个大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桥重修后被刻在石碑上立在桥的北侧。尽管字已不是当初县令书写的字,但桥还是那时的桥。
黄岩五洞桥作文250
五洞桥
在黄岩西江汇入永宁江的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叫五洞桥。宋元佑年间,当时的县令张孝友率领众人垒石为桥,为了纪念他,又叫“孝友桥”。到了南宋庆元二年又重新修建,取名为“五洞桥”。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吃过午饭后,爸爸带我来看五洞桥,远远望去,五洞桥三个字已经生锈了。来到桥边,看见所谓的五洞桥只剩下四个桥洞了,我跑过去一看,因为河面变窄了,所以另一个桥洞变成了陆地,只露出桥栏,人们在上面盖起了房子。 五洞桥桥身和拱圈由一块块坚硬整齐的条青石砌成,河水从四个桥洞流过,江面上托着长桥的倒影,有时也有小木舟从这里经过。我又仔细地看了一遍,发现桥两侧栏板上的图案已经看不清了,只能看见角落边的祥云图案了,这更显出了五洞桥的古老。 今天黄岩的五洞桥四孔跨水,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变老,仍然为那些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们带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