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旅游的需求特点有什么??
1、体育旅游市场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型复合市场,它把消费者的旅游观光和体育健身,娱乐等多个层次的休闲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旅游者在同一时间内享受多重的服务内容.
体育旅游市场的客体包括体育旅游的项目及其内容
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包括旅行社,旅游景点经营公司以及旅游者2、二、体育旅游的类型及特点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观光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之间关系的总和
类型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是人们关于某些对象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使每一类相对于其他类都具有确定的地位。也可以这样说,就是指在准确把握所研究对象的属性的同时,找出哪些事物是具有共同的、显著的特征,哪些事物不具有共同的、显著的特征,然后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按照上面的分析,体育旅游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即观光型体育旅游、竞赛型体育旅游、度假型体育旅游、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和拓展型体育旅游。
二、目前我国的体育消费发展现状有什么呢?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居民在体育消费领域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趋势。
根据阿里电商平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8年,天猫和淘宝平台上运动鞋服和体育装备的消费人次从1.8亿人次增长至6.6亿人次,消费金额从515亿元增长至997亿元。根据苏宁易购、苏宁体育、PP体育联合发布的体育消费大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上半年,体育零售销售同比增长就达到152%,健身器械、跑步机等居家运动器械增幅较为明显,分别同比增长280.6%、179%。
此外,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石,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着体育市场消费规模。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从名义增长来看,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0.9%,增加值增长11.6%。从微观到宏观,这一系列真实的数字,足以揭示体育消费规模呈现明显扩大之势。
今天,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从物质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向舒适型消费、健康型消费转变升级,在这些快速转变升级的消费中,体育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提速则是较为重要的一隅。
体育消费水平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大量体育消费者从随意性转向专业性,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装备配置和竞技水平。特别是4亿多“90后”迅速成人走向社会,他们更具社交意识和健身需求,在路边跑步、在街头公园做操的锻炼已满足不了他们的健身需求,健身房、户外活动场地、比赛场所已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场所。
有数据显示,2018年“双十一”期间,淘宝体育消费总额突破60亿元,特别是中高端项目用品需求量大,尤以垂钓用品、冰雪、骑行运动、露营、攀岩、马术等体育用品增长最快。这些项目的广泛普及是推动体育消费的有利条件,与传统的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相比,其支付的金额更多,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需求品味更高端。
体育消费分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消费者具有层级性,二是体育产品的精细化。首先,依据社会分层理论,体育消费者之间具有显著的阶层差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以及居住区域等都是影响体育消费者分层的重要因素。有调查发现,北京市居民20~39岁年龄段,参加体育消费的人口比例最多,体育消费金额50~59岁年龄段最多,特别是在体育健身方面50~59岁年龄段消费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三、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都有什么呢?
在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0.9%。体育服务业发展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增加到67.7%,其中规模最大的包括出租与贸易代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而随着近年来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大众意识的转变使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得到迅猛发展,持续保持着高位增长。
具体到各项目、各任务,主要是重点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的发展,推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细化落实,同时在2022北京冬奥会的影响下大力发展的冰雪运动,现已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据统计,与体育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得到蓬勃发展,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1.9%。体育产业逐渐转变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育强国健身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之肥胖率居高不下、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加剧与居民对运动健身消费能力的提升,以此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的融入、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使体育旅游、健身休闲、运动康复等体育服务业态的增长迅猛,将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可喜的进步,但由于起步晚等原因,体育市场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市场体系发展的总体水平,体育产业供给距离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体育产业面临的困境包括。
消费市场活力不够。体育消费市场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化明显,体育消费的规模、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人均体育消费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较低,实物型消费占比远高于服务型消费,同时市场主体实力有待加强。小微企业占比较大,处在不成熟阶段的企业较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体育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且实力不强,很难适应体育市场纵深发展的要求。
体育产业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体育市场监管制度不全面,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不够健全。虽然近年来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但对于宏观政策的具体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质量不高,甚至不能满足体育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面向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较少,且缺乏评价手段。
现阶段体育产业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专业学生等,缺乏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近年来,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种健身俱乐部、运动休闲场所遍地开花,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使得经营效益不高,经营模式难以扩大。
体育场地设施普遍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城乡健身场地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缺乏健身场所,甚至对体育产业没有概念。一部分乡镇以主要发展经济为目的,会出现健身场地被占用、过期生锈的健身器材不能及时更换、发生意外事故难以追责等现实问题。
缺乏行业领路人。我国的体育产业逐渐得到重视,在政策的扶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朝阳产业蓬勃发展。但随着体育产业的进一步扩张,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缺乏领域带头人的现象逐渐显现。领域带头人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并普及什么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应当如何发展等。
从宏观上给体育产业制定发展方向并给体育产业以及体育产业下属的各个分支进行定义,使更多的大众接受,为体育产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同时,缺乏一定的正规培训与等级评定,所以会出现入行门槛低的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更多的是项目领路人而非行业领路人。
四、什么是体育旅游市场?
体育旅游市场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型复合市场,它把消费者的旅游观光和体育健身,娱乐等多个层次的休闲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旅游者在同一时间内享受多重的服务内容.
体育旅游市场的客体包括体育旅游的项目及其内容
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包括旅行社,旅游景点经营公司以及旅游者
五、体育旅游市场热潮背后暗藏哪些隐忧和挑战?
从一项赛事到一个产业带的打造,中国体育旅游市场正迎来向上的发展趋势,其背后是巨型赛事、政策,以及整个消费升级大背景等的助推。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而早在2016年末,原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则提出,到2020年,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一万亿元。
体育旅游“玩山玩水”时代到来
体育名人进入体育旅游赛道,或可看做体育旅游发展的缩影之一,邓亚萍是其中代表之一。2016年10月,邓亚萍团队与中原投资公司共同发起,在河南省设立了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这是国内第一个由著名运动员命名的体育产业基金,计划募集总规模为50亿元,首期规模5亿元,将按市场化方式募集并运作。
有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国内已成立超过20只体育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累计超过400亿元。邓亚萍认为,体育旅游市场空间巨大,大家对消费升级和有品质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跟主题化、运动休闲类的旅游方式结合在一起。从体育层面看,旅游就是“看山看水”的时代已过,“玩山玩水”的时代已来,体验生活方式的升级是必选。
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一个业务布局是围绕景区,把景区作为载体,加入体育运动项目,比如攀岩、滑雪、山地自行车、山地马拉松、热气球和滑翔伞,在一个区域里形成立体的玩乐项目系统。
在满足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消费需求方面,这些体育旅游项目有着契合性。高尔夫、马术、登山、潜水和户外运动等体育旅游项目也是如此。区别于传统的观光游,体育旅游在参与群体广泛性、消费需求多元化及客户黏性等方面,具备更突出的特征。以马拉松赛事为例。《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各类规模马拉松赛事场次达1102场,是2016年328场的3倍多、2011年22场的50多倍。其不仅带热相关体育产业上下游,同时也成为旅游流量的入口。
体育小镇可视为体育旅游产业中更高或更综合形态。2017年5月,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此前已在全国选定了96个体育小镇示范性试点。
在政策与市场双推动下,地产商、投资公司、体育产业公司等成为体育小镇的建设运营主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中国恒大、万达集团、绿地集团、万科、雅居乐集团等20余家房企都已经在体育产业上有所布局。
数据显示,仅2016年,国内已有100多个体育小镇进入建设阶段;2017年建设升温。自行车、马拉松、钓鱼、登山、冰雪等户外项目成为体育小镇的主要植入内容或业态。
政策助推的得失
新兴产业背后,离不开诸多政策的不断加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5月至11月,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就出台了9个大小不一的体育旅游政策文件,包括《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不限于提出打造一批体育旅游重大项目;促进产业融合,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制定实施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专项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
原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认为,有些单个部门出台的政策,有效性不一定很好。比如近期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发展的文件,在他看来,体育总局促进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主动精神不错,但这一营地涉及规划、土地和交通等,在推动落地时还需要与此相关的其他部门一起来推动,不然单靠一个部门的政策文件较难解决,“综合性的事情,要综合来抓。”
与此对应,在此之前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发展规划》即由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
王兴斌认为,出台的政策会有效果,但效果多大还很难看出来。政策文件过于密集出台,在具体落地实施时,地方政府层面可能会出现难以全部贯彻的问题。因为一个新政策还没完全落地,新的政策可能又来了。他表示,其中关键还是在于地方政府是否真正把满足群众体育运动的诉求,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做。
热潮背后的隐忧
邓亚萍曾分享了一组数据,即现在全球旅游产业年增速为4%到5%,全球体育旅游年增速为14%至15%,中国体育旅游年增速为30%至40%。同时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占旅游业的25%,而中国只有5%,发展空间巨大,这也说明我国体育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相关的一个现象是,热钱在不断涌入体育旅游产业,但投资者可投优质项目或资源目的仍相对缺乏。邓亚萍表示,大多数景区需要融入优质的体育项目,但其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还没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可以与景区放在一起的项目。她同时表示,具备体育+旅游跨界运营层面的团队还缺乏,需引入国外的团队进入中国,其在中国本土化的适应落地,需要非常强的本土团队进行合作,但处于断层状态。
体育小镇也处于初级阶段,其间暴露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诸多地产商在体育小镇建设中,扮演着投资开发建设主体的角色,但在体育旅游产品的打造、小镇运营等方面,整体能力还有所欠缺。对他们来说,特色小镇的开发运营是一个迥异于曾有业务的“新战场”。
跑哪儿科技联合创始人田同生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能跟旅游进行结合,真正能将体育小镇运营成功的少之又少。正如江苏省体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校友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刘力最近撰文指出的,按照小镇的基础特质、顶层设计与规划、投资实施、运营管理四方面来评估,目前体育小镇建设,从结构设计到产业引擎都有先天不足。包括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产业链概念,缺少体育产业观和龙头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