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缅甸的文化与习俗

1、语言

设行政组织,订立法律,雕刻及绘画艺术相当发达;并且以自创的缅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并成为经书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筑以“纠苏吉刚佛塔”为其代表。

2、宗教

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纪传入缅甸,在西元十一世纪时成为缅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并且延续至今。当时阿奴律陀听取孟族僧人阿罗汉的建议,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为国教

3、饮食

缅甸盛产稻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馍亨卡”、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缅甸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喝咖啡、奶茶,吃点心。如面包夹黄油、果酱、乳酪、肉包子、油条及油饼,还喜欢喝鱼片汤、鸭肉粥等。

扩展资料

缅甸联邦(The Union of Myanmar)。面积676581平方公里。

人口约5540万(截止2006年1月31日)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其中缅、克钦、克伦、掸和孟等族有文字。华人华侨约250万。全国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缅甸文化

二、缅甸有什么特色

缅甸 特色小吃--缅式糯糊

缅式糯糊是缅甸“搭敏呢摆”(糯糊节)所食用一种年节食品。

原料配方:

糯米500克椰子肉100克姜丝25克蒜末50克精盐10克熟花生仁50克熟芝麻25克花生油50克

制作方法:

1.将糯米漂淘洗净,用清水浸泡1~2小时。椰肉用刀切成3厘米长的薄片。

2.将锅加花生油置于旺火上烧至八成熟,放入姜丝和蒜末煸炒,然后倒入糯米和清水(水没米3厘米为宜)煮沸,待水分快干时,放入椰肉片、芝麻和花生仁翻搅拌匀,用文水略煮片刻即熟。成品应为稠糊状,煮时若干,可再加些温水。

产品特点:鲜香油酥,营养丰富,制作方便

三、缅甸民间舞蹈有哪些道具?

缅甸的民间舞蹈因各民族的风俗礼教、生活习惯而异。民间舞蹈可直观地体现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审美、感情。民间流行表现各种神兽图腾的舞蹈,但缅甸的民间舞蹈大都以鼓作为道具,用来庆贺丰收、举办婚嫁、丧事等活动。缅甸的民间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灯舞、瑞波大鼓舞、象脚鼓舞、背鼓舞、钹舞、神舞、多那耶神兽舞等,它们大多产生于农事活动和宗教活动之中。

缅甸的民间舞蹈动作精致、灵敏,动静相称。缅甸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节日,如缅族、掸族的泼水节时,除专业团体的演出外,城乡普遍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比赛或庆祝表演活动。又如克钦族的木瑙盛会和克伦族过新年时,村民都要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缅甸民间音乐分类法以鼓来称呼曲类。如瑞波地区的鼓舞就称瑞波大鼓舞,用象脚鼓敲击演唱、表演的即称象脚鼓舞。其他与鼓有关的舞蹈和音乐都这样称呼。其主要原因在于民间舞蹈绝大多数离不开歌曲,而以鼓伴奏演唱歌曲又离不开舞蹈。

缅甸的鼓点与舞蹈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鼓点来源于印度的宗教音乐和舞蹈。

缅甸民间音乐和舞蹈如同它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一样,也很注重装饰,当民间老艺人弹起弦琴唱起歌时,音乐旋律就如潺潺流水,弹到悲伤之处又如鸿雁哀鸣、孤女抽泣,舞蹈随着音乐而抒发感情。因此,缅甸的民族歌舞,有独特的韵律和舞蹈语汇。

缅甸的舞蹈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从印度流传而来,后来受泰国的影响,舞蹈造型特别突出曲线,显示女性特殊的美,可以说是“三道弯”的艺术。缅甸舞蹈风格十分鲜明,主要以半蹲、全蹲、跪为基础,协调配合手、脚、腰(塌腰)、胸、头(仰头)等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各种舞蹈形态,形成独具风采的人体“三道弯”的造型动作,典雅柔美、婀娜多姿。看上去很美,可跳起来很辛苦。舞蹈大部分舞段都保留一种体态,一直以半蹲的姿势跳舞,并且时起时落。

由于中缅两国相邻,自古以来友好、和睦相处,因此两国不断进行文化交流。缅甸舞与我国的傣族舞有些相似,却不尽相同,傣族舞偏柔韧,起伏比较大,而缅甸舞的起伏不大,比较典雅优美,或蹲或跪做出各种优雅姿态,表演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缅甸与我国云南接壤,自然生态相像,所以舞蹈文化也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比如“三道弯”的审美,比如同样的手形。但是又因两国历史和舞蹈长期的变异和发展不同,舞蹈的风貌完全不同。傣族舞蹈的手型模仿孔雀,动作幅度较大,较为舒展。而缅甸舞蹈的手型意为莲花开放,且手部动作语言颇丰。傣族舞蹈的“三道弯”注重的是左右摆动的跨步动作和造型,而缅甸的舞蹈则注重脚下的半蹲和程式化的脚下距离,挺胸、翘臀,双手放在腰间。我国云南的傣族舞蹈多模仿生灵,表达情感,动作舒张,节奏平稳,伴有膝颤,屈伸,张力十足,动静结合,造型优美,音乐带有我国傣族传统的风格特征,而缅甸的舞蹈脱胎于缅甸的傀儡戏,动作多以“傀儡爬跳”为主,注重眼神、手部动作,脚下紧凑且屈膝而舞,具有鲜明的缅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