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挖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然而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遭遇日渐颓靡,濒临消失的危险。如何拯救这些文化,不仅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所有人都要反思和思考的。致力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音乐人熙道,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让少数民族文化回春,只有“真正走进去,用心走出来”这一条路。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商业文化的泛滥,少数民族文化正经历着被淘汰的危险。陈寅恪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断言:“文化关乎民族的盛衰。”这并非危言耸听,放眼全球,美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国,与他们繁荣的文化产业分不开,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文化符号。中国要重现盛世,屹立于世界之巅,就要让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就要丰富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就要用文化强国战略来实现中国梦,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少人已经开始行动。熙道举例说,作家冯骥辗转于天津,山西等多个地方,致力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张艺谋、陈凯歌、杨丽萍等执导的《印象云南》、《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实景歌舞表演,让民族服饰和民族舞蹈重新释放魅力……不少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已经投身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挖掘中,他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呼吁更多人投入进来。

对于如何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熙道直言没有捷径,只有“走进去,走出来”这一条路。走进去要自己身体力行,真正深入到少数民族地方去,哪怕这个地方多偏僻,也要走访村舍农户,好好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走进去靠的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否则没有办法真正浸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汪洋里,也就没有丰富的收获。走出来要用心,意思是要想好如何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发扬出去,这需要的是心思和思考,是要想好办法,怎样让外界接受这些文化瑰宝。就好比《印象云南》等大型实景歌舞表演,就以非常好的形式,向外界介绍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和舞蹈。

“走进去,走出来”看似简单,在“素食主义”和“拜金文化”盛行的当下,要静下心来做到这一点,却很难。然而熙道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践行着自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我要去红河》促使云南红河的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为大家所熟知;《胡杨水乡》使得很多人陶醉于新疆泽普的少数民族文化;《哈尼姑娘》让大家在中国好声音“哈尼王子”李维真之后,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的细腻情感……

熙道说,他正在发起一个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叫做“我为民族献支歌”系列活动。

通过向全国征集描写不同民族的歌词,着力挖掘展现每个少数民族的健康生活的精神风貌。通过歌曲创作与发布,让更多的受众关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而让民间的宝贵艺术文化在传播中得到传承与发扬。

二、如何挖掘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有共性要求,也有个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对于不同地区和民族而言,弘扬中华文化,既应准确把握和体现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应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

三、如何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四、谈谈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

五、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挖掘和发展我们身边的名族传统文化

1。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影响3.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4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

六、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措施有哪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怎么做?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出来了六大措施:(1)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民族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潮之一,应提高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调控,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项有机统一。

(2)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与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客观需求相比,理论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待于科学化、系统化。需要依靠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借助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深入探究其内涵,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3)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4)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点) 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6)大力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要更新旅游宣传观念,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来源: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