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山的民俗节日食品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到了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更是忙着杀猪、熏肉、灌香肠,妇女们烤 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给家人缝制新衣、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轻妇女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 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管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与人间。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连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三十晚上是最热闹的日子。布依族从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门的。人们。都在家中烧起一炉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围火而坐。他们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大年初一也很有讲究、人们都在家里北各式彩灯,、晚八各式各样的彩灯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烘托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小孩子们须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们对长辈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们赏给的压岁铁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节,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相约去"赶表",以歌声来表达被炸的爱慕,或聚在一起在唢呐.现身、根荒、姐妹萧、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铜鼓刚把"等欢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

 二月二

二月二可以说是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献活动。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布的地区,几乎每个材寨都建有专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挂有皮鼓、铜鼓,平时不许人进出,更早一些时候还有专人守候。每年凡到这一节日前,由村寨轮流承担祭献的承头户,挨家收集祭献所需的东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鸡、猪肉、各种熟荣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内,然后由承头户负责祭献。祭毕,由祭献者在老人房共享这些祭品。但在祭献或进食的过程中,有一条传统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那就是不许任何人在这种场合讲话、发出笑声,更不准放屁。据说要是在祭献中有人发出声响,就会招致祖先对看管各种野兽的失灵,到时,村寨里的家禽、牲畜就会遭受野物的偷袭和咬吃。如那一个冲犯了这条禁律,就必须承担全部重祭的一切费用。有些村寨,习惯上还要在那天上,虐诚地在大门上放一个鸡蛋,并面对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则由祭献人分头到每家门上取回。在此过程中,都不能发出任仍声响。祭老人房的后两天,一般均不许干农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约到寨外山野僻静处唱歌对调玩耍。无论是聚居区或杂<居这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盖老人房和从事这一祭献活动,看成是与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传统表现。

二、春节礼仪之拜年 春节拜年有什么礼仪

1、在拜年的时间上选择要妥当

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过早,可能人家还未起床,节日都要休息的习惯;太迟,正适人家吃饭,不方便。下午应以三时至五时之间为宜。向长辈拜年,最好安排在节日内以示敬重。

2、春节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

干干净净过节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洁、大方,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 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到别人家拜年,尤其到亲戚家拜年,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3、吉利话要说得适宜

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4、拜年时接物要有礼貌

主人送茶,要起身双手接住,并道谢。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让给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5、拜年时欢闹要有节制

掌握适度。不宜大声喧闹,不宜通宵达旦,以免影响邻舍,妨碍别人休息。 拜年结束时,要表示谢意,邀请人家回访。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赞美几句。临分手时,可发出邀请,表示回报的意思。

春节拜年的注意事项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三、南阳地区春节的习俗

1、二十三过小年

“二十三儿过小年儿”。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腊月二十三儿过小年儿得先祭祀灶王爷,好人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别的地方送灶时向灶王爷供的是糖果、清水、料豆、秣草,而南阳盆地则是火烧儿。

2、初一躬脊

“初一躬脊”说的意思就是改拜年了。除夕夜人们欢闹了大半夜,初一早上相对松散得多了。大人们总是慵懒地不肯早起,而小孩们大都在天不明就穿戴一新了,在自家燃放过一串鞭炮后,就挨家检验谁家放的鞭炮最多,并去哄抢地上落下的未然鞭炮。

四、拜年的习俗

春节拜年习俗

拜年的历史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拜年,就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拜年的四种形式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以下都是旧礼节,现在叩首、跪拜这种形式已经基本消失,仅在小孩向长辈拜年时还有)。

一是走亲戚。

其中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的种类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飞贴——贺年片、贺年卡的源头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旧时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