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相传十道工艺传承人希望更多人吃到山西刀削面,山西面食为何如此发达?

山西的面食之所以会如此发达,是因为山西人有爱吃面的习惯,同时也因为山西有着浓厚的面食文化,除此之外,由于山西人对面食非常讲究

当提到山西美食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山西各种各样的面食,因为在山西地区,面食才是山西饮食文化的代表食物。山西之所以会产生浓厚的面食文化,其实和当地的饮食习惯有着浓厚的关系。

一、山西的面食之所以如此发达,是因为山西人有爱吃面的习惯。

如果我们有山西的朋友,那么我们如果想要招待好他们,可以选择让他们去吃我们当地非常有名的面食,因为山西人对于吃面这件事情,可以说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由于山西人骨子里就有爱吃面的基因,所以才使得山西的面食有如此发达的水平。

二、山西的面食之所以如此发达,是因为山西有着浓厚的面食文化。

山西当地有着上千年的面食文化,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们也经常能够听到山西人爱吃面食的故事,正是由于在文化历史的熏陶下,山西的面食才会有如此发达的水平。如果不是由于历史的传承和带动,山西的面食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在山西面食得到广泛认可之后,山西面食在全国范围内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三、山西面食之所以如此发达,是因为山西人对吃面食非常讲究。

由于山西人非常的勤劳朴实,这使得山西人在工作之后必须要通过吃面食来解决饥饿问题。要知道面食属于碳水化合物非常高的食物,所以在辛勤劳作之后,吃上一碗香喷喷的面食,就能够让自己忘却所有的疲劳,正是由于山西人对于吃面非常讲究,所以才使得山西地区有着浓厚的吃面食文化。

合阳的特色小吃是什么?

踅面是陕西合阳的特色小吃。

在合阳当地流传的这句“没吃踅面没看线(戏),没有到过合阳县”,就更加说明了踅面在合阳人生活中的重要。

踅面的来历

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汉朝初年,魏王豹反汉,韩信奉命出兵平叛,准备在洽川的夏阳渡军。假如埋锅造饭,敌兵就会从烟火的大小多少判断兵力的强弱,是兵家大忌。为解决士兵吃饭问题,韩信让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原料,烙成大饼,发给士兵,吃时用开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个会意字,在关中方言中是“转来转去”的意思。因为踅面从和面、摊饼到下面、捞面甚至放调料的每一个程序,都有“踅”的动作在里边,因而得名。

据说踅面的名子就是由那个半月形的木踅子而得的。但街上也有把“踅面”写作“旋面”的,想必也与一圈一圈地旋着刮摊有关。烙熟后一张张搭在外面凉冷,再切成宽窄与薄厚相当的条形,码得整整齐齐,这样能保质三、五天,吃时只需在开水锅里滚一下即可。相对于其他饭食,踅面的三个特点都更有利于行军打仗,汉高祖能稳坐天下,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劳。

“踅”字的读音

说起来,这个“踅”字也是有一段故事的,“踅”字本身是个冷僻字,清代合阳有人编了一本《土音杂字》,出于好心,找了一个古音又读“xué”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不想知知道这个古音的人实在太少了,结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读“yè”,而没有人读“踅xué”,外地人到合阳更是按字读音,这样一来,便把“踅面”弄成“页面”了,实在是一大误会。

踅面的做法

合阳踅面是用七成荞麦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制作的一种面食。食用虽然方便, 制作过程却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严格。须选上等荞麦与上等小麦,磨成上等 面粉。和面叫做盘面,要用扁担或木棒搅和,小伙子干这活也会出汗。将面盘硬后加水,逐步搅成稀糊状。备两个平底鏊锅,其形状中间略高而四周缓慢变 低。将面糊倒入鏊锅,迅速用刮板由中间向四周摊刮,再由外沿向中心摊刮, 使其成为大约一个铜元厚的圆饼。见圆饼将干时尽快移至另一个鏊锅烤烙,要烙熟,却不要焦黄。这需要有相当经验,能够掌握好火候。面饼的直径在一尺八 到二尺一之间。烙好后先要一张张垒好,叫做“合”,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 保持柔软状态。然后再一张张摊开,在木椽上晾凉。然后折三折,切成不足一 厘米宽的面条,整齐地放在一种特制木箱里,盖上干湿布,准备食用。这样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两三天。  

田茂林老人在做踅面

踅面的吃法

制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面。吃时在开水锅浸泡两分钟,捞出,放进碗里,加少许粉鱼,调盐、醋、葱花、花椒面,再淋上辣椒油及熟猪油即成。粉鱼讲究用绿豆粉制作,这是最好的。用小麦面、玉米面也行。但通常多用红薯面制作粉鱼。合阳盛产优质红薯,干甜适口,制作粉鱼也不错。合阳人吃踅面,喜欢多放辣椒油和猪油,这样,吃起来,又绵,又润,又辣,香味浓烈,颇觉过瘾。也可以伴着喝一碗粉鱼汤。有干有稀,符合卫生营养要求。而且荞麦又有清热利尿之功效,当地群众在原来简单食用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改进,把大饼切成细条,吃时在锅里稍煮,捞出来加上调料,更加好吃。 

“踅面状元” 田茂林

踅面在合阳各地都可吃到,但是数合阳县东二十里的坊镇田茂林踅面被奉为正宗。田茂林踅面以选料严格、制作精良、操作认真、服务热情声名远播,去洽川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路过坊镇,都少不了进店品尝一碗踅面,有的还要带上一些让亲朋品尝。田茂林踅面已经被带到首都北京和全国许多地方,人们称赞他为“踅面状元”。

陕西合阳特色踅面你吃过吗?

合阳特色风味小吃—踅面

 踅面颇有出处。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河东魏王豹造反,汉高祖令韩信领兵征剿。大军进驻合阳西塬,时值盛夏,军情紧急。为了解决众多士兵的吃饭问题,韩信号令沿河农妇,用当地盛产的荞麦、小麦面粉烙成大饼,切成条状,发给士兵,开饭时,用开水稍煮即食。方便快捷。有一种说法,中国有历史可考的最早的方便面应该是踅面了。荞面能消暑利尿,有解乏除湿的药效,深受将士们的欢迎,韩信在洽川夏阳率军用木罂东渡黄河成功,一举歼灭了魏王叛军。后来,韩信首创的这一面食做法,在洽川西塬、坊镇一带保留下来,逐步成了今日合阳地方独具特色的小吃。

 踅面用荞面做成,分为磨面、和面、摊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

 卖踅面的人讲究自已动手,把荞麦拣净淘好,磨成细面。

 和面时要用能装四五十斤的大瓷盆,在面粉里添上水,用一根粗木棒顺同一方向搅拌,这是关键的一环,必须稀稠得当,搅拌均匀。面糊和得好,摊出的面更好。

 摊面用的是物制的铁鏊,重达40余斤,直径二尺多。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划开摊平,据说“踅面”即由此得名。

 稍顷,待一面受火变硬翻过来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叠在一起,折成四折,用刀切成细丝,讲究切成的宽窄和面饼薄厚一样,四棱见线,才显功夫。切好的面码在木箱在里备用。

 吃时把水烧开,再放少许盐,以防面入锅中变粘。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锅中,用筷子须锅一搅,便可捞起。外地人见状总怀疑这面是否变熟,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因为在鏊上已烙至 七八成,再在沸汤中一烫,便完全熟了。或干捞,或带汤,悉听尊便,须手再用笊篱捞一些鱼儿粉,然后调上大油(白油)、大油辣椒(红油)、清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吃踅面时大油必不可少,荞面调上大油,才软和好吃。外地人一是嫌荞面看起来黑,其貌不扬;二是怕不熟;三是对红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吃上一碗,便觉味美可口,咬到嘴里筋,吃到肚里香,方知合阳人为什么对踅面感情极深。合阳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食踅面,上会赶集,少不了两碗踅面,一个个吃得满嘴红油,即使是穿着入时的大姑娘小媳妇也丝毫不觉难为情,反而却觉得这才吃出味儿来了。逢到过春节,许多家都是专门订做几十斤,准备好红油辣椒,以便招待亲朋好友;碰到接待外地来客,踅面更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在合阳各地都可以吃到踅面,坊镇踅面被称为正宗,高手辈出

渭南有啥特色小吃?

渭南背倚长安,古时为京畿之地,饮食上也与长安相互影响。时光荏苒,长安不再,但当时 美食 却依然存留在。渭南的 美食 多为家常食品,以各种普普通通的面食为多,却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风味。

渭南时辰包子

时辰包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当时不叫时辰包子,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他家的包子特别好吃,每天争尝名品的食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龙,一过上午时,就买不到包子了。因此人们就给这种包子加上“时辰”两字,尔后约定俗成,流传至今。其特点为面细皮白“僧帽”状,油渗包底呈金黄,馥 郁鲜爽,油而不腻,香味悠长。

富平琼锅糖

琼锅糖是东府有名的汉族小吃,尤以古频阳县凤凰城(今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生产的成糖驰名中外,富平流曲镇的琼锅糖据今已有数百年的制作 历史 。琼锅糖选用该古镇的优质井水与上等精细小米蒸馏,配大麦芽浆、白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十余种辅料,经多重工序制成,以“酥、脆、香、甜”为特点,吃时嚼劲十足、甜香盈口,并可润肺消食、健脾补肾。

蒲城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渭南蒲城水盆羊肉久负盛名。以剔骨鲜羊肉、骨头、桂皮、花菽、小茴香、草果、精盐、味精为原料 ,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用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和鲜蒜瓣,肉烂汤清,肥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

大荔月牙烧饼

“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里好烧饼。热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层层。”说的就是这大荔月牙饼,因状如月牙而得名。热吃香软冷吃酥脆,和久负盛名的水盆羊肉是绝配。它有独特的香软口感,表皮酥脆而面香浓郁,佐水盆羊肉、螺丝辣子或者酸辣土豆丝都是上好的关中美味,滋补暖胃,老少皆宜。

合阳踅面

踅面是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其 历史 非常悠久,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 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10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粮,做成面条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数日再食,是 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老潼关肉夹馍

潼关肉夹馍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起来咸香适口,回味深长。据介绍,老潼关肉夹馍原名烧饼夹馍,起源于初唐。传说当年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 美食 。”千百年来,老潼关肉夹馍让人百吃不厌,与其他肉夹馍的区别主要在于烧饼的不同,其烧饼制作方法独特,刚出炉的千层烧饼里边是一层层的,皮薄松脆,像油酥饼,咬一口,掉渣烫嘴,口感极佳。

水盆羊肉,去过几次渭南,当地朋友均推荐水盆羊肉,早上吃。

时辰包子,很有名,西安满地开花,经常在郭杜樱花广场附近吃,总觉包子馅花椒粉很适合。

专注陕西小吃葫芦头,爱猪蹄,欢迎交流。

早 饭

打个动车20分钟,到渭南die早饭

西安到渭南,每天都有几十趟动车高铁,

只要20分钟 , 二等座19元钱 ,

两城穿梭简直是飞一样的速度,

也就是平时,上下班通勤,

打个滴滴的价钱,堵在路上的时间。

时辰包子

相传,光绪年间渭南城南村有一位包子师傅,他家的包子特别好吃,每天争相购买的食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龙,不过上午时,包子就卖光了,“时辰包子”因此得名。

时辰包子几乎没有人不爱,西安仅有的几家店每天早上都爆满,却远不如渭南当地的正宗,渭南老城这家 “蒲城老三包子” 每天早上更是排不完的长龙,刚一出锅,就一扫而空,包子个头不大,一元一个,味道却是真的好吃,乱弹妞苦等了两笼,先是含蓄的要了两个,吃完果断打包了一袋子。

面细皮白“僧帽”状,油渗包底呈黄金,馥郁香爽,油而不腻,香而悠长,他们家除了豆腐馅,还有茄子、葫芦、每种都很好吃,皮薄馅大,灌上辣子油, 渭南话说:美太太~

不得不佩服,小哥的记忆力惊为天人,谁先来要几个什么馅都记得一清二楚!

豆腐泡

豆腐泡堪称渭南一绝,将烙好的饼子掰成小块,用锅内热滚滚的浆水连过几遍,使馍块透热,再在其上舀上比豆腐脑略硬,略粗些的豆腐花,浇上新鲜或者腌制的 香椿末和特制的辣椒油 ,一碗热气腾腾、油香滑嫩的豆腐泡就端了上来。老少皆宜,超级顶饱!

当地土著吃货小伙伴,推荐了一家很小的三代人老店,吃过的都是回头客,谁知道九点半去就已经卖光光了,好遗憾,后来老板很热心的说过了马路还有一家,退而求次味道也还不错,辣油只香不辣,饼也是铁锅烙的,还有免费的豆汁可以喝,但说实话,那个奇怪的味道乱弹妞真的喝不惯。

在渭南,香椿是制作豆腐泡的必备原料,少了它,那就纯粹成豆腐脑泡馍了,其实经常吃的小伙伴会发现, 一年四季吃同一家店,味道也会略有不同 ,开春清明前后的香椿刚刚下市,味道最鲜最正,现在吃就是店家储存的香椿干叶和腌制的,味道能 略微淡一点。总之,绝对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味 美食 。

盈盈水盆

羊肉本属秋冬季节的温补食品,但精于烹制牛羊肉的陕西厨师,为适应人们的夏令需求,创制成水盆羊肉,因多在农历六月上市供应,被陕西人称作“ 六月鲜 ”,六月食,汗流泱背,西安人认为可 祛暑 。

除此之外,水盆羊肉是非常 养胃 的,宿醉的人最应该来一碗,肉兰汤清,鲜嫩爽适,并且没有一点膻味!小伙伴尽可放心吃。

搭配上刚出炉的烧饼,把馍泡入汤中一碗连吃带喝,也可以吃一口馍喝口汤,或者把肥瘦相间的羊肉片夹在刚打出来的饼中,加些新鲜青椒丁,就着羊肉汤。佐以青蒜、芫荽、泡菜,风味尤美,香而不腻。但不得不感慨,这顿早餐, 真是吃的太补了 !吃完还可以续汤哦!

个人认为,肉很多,带孩子以及胃口小的女朋友单点一份清汤就可以了,嘻嘻,吃完老板还贴心的送了口香糖。生意真的太好了,好再水盆的精髓全在汤上,属于快餐不用等, 但 想吃还是要早起,一般卖到十点钟就没有了 。

小桥醪糟

最早的时候小桥醪糟就是一家路边摊,简易的大棚户下,一位老翁,一个特制小灶,特制铜锅,拉动风箱,卜卜作响。等水开了沿敲碎一颗鸡蛋打入锅中,放入醪糟醅, 不到一分钟就做好了。

现在开成了连锁店,味道没变,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囫囵下肚,打个饱嗝, 渭南人的清晨就在酸甜味中开启了!

小 吃

小时候的味道,至今难忘

在渭南吃早餐,绝对让你die饱die美~

渭南的 美食 却远不止这些!

你来,又怎么能不去 老城 转一圈,

所有的 十年老店 都藏在那里!

杨家面皮

很多男娃不喜欢吃凉皮面皮之类的,哪有撸串烧烤来得美,但是这家店,不分男女老少,笼络了多少心!我朋友更是从小学吃到研究生毕业~ 从三块涨到四块到现在的五块 ,味道却一直没有变。

“老板,辣子多放些。”

“么麻嗒,小伙子~”

你说不出这家面皮和别的有什么大的不同,原材料一样,顶多面劲道一些,辣子香一些,但偏偏觉得好吃觉得独特,这大概就是一种魅力吧。

枣沫糊

这家店旁边的枣沫糊,怕是渭南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简直就是渭南的经典! 面皮肉夹馍枣模糊这个就是标准套餐!

枣沫糊,听来就有一种古意,其誉为 “长生枣粥” 。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 历史 了。冬天的时候,天寒地冻的,热气腾腾的枣沫糊端到你的面前,喝上一碗,那叫一个舒坦。

枣味很浓郁,喝起来没有枣皮渣渣影响口感,除了红枣味还有 熬烂的豆子 ,加上一点点 枸杞 。喝着太舒服了,香醇入味,感觉很 养胃 的那种。 店内是窄溜溜的,门口就是枣沫糊,凉皮夹馍的操作台,店很小但还算干净。

老王包子

时辰包子那么有名,但是它只卖早上啊,中午晚上就要去老王家吃包子, 老店也在北塘,新店在信达 。是渭南食客们耳熟能详的包子店,一份四个,有原味纯肉的、海鲜虾肉的、素的三种,属于快餐类,一份热气腾腾的包子配上一碗馄饨,喝一口都是幸福。

包子长得白白胖胖,包子褶子细巧均匀,半透明的包子皮包裹着鲜软细嫩的馅料,味道也很新鲜。

走朴实路线的原味肉包,不加任何点缀,吃的时候要小心,不然流出的汤汁让你措手不及,肉馅抱成团,紧实弹牙,香的太太!

我们的生活里从不缺少包子,可能却从没尊重过这种食物,仅仅充当解决温饱的角色,可把简单的食物做的不简单,才是真本事, 二十年如一日的老店,一辈子的味道 。

真的无比羡慕生活在北塘的人,这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更有一整条街的 美食 ,很多老店在市中心都开了分店,但怎么说,人们还是习惯了来老店吃,即使路绕的远了点,环境也差了点,但记忆里的味道没有变。

崇家烧饼店

特别不起眼的小店,就在拐角处,去的时候正好错过饭点,所以不用排队,不然 ,买个烧饼都要排到马路对面 ,他们家只有烧饼,要想夹肉夹菜夹花干还要拿去旁边的店,但说实话,他们家的烧饼不用搭配任何东西,干吃就超级好吃。只有外面薄薄的一层是脆的,里面特别软和。

老板说,毫不夸张,有在外地工作的渭南人,每次回来都要买一大箱子烧饼,快递走!

虎子孜然炒夹馍

十五年的老店 ,原来在街道边,拿个大勺露天翻炒,小学同学都很爱那个味道,现场翻炒出来的过程浓浓的孜然味,整个街道飘香,现在饼小了不少,但是还是夹了很多菜,根本拿不住,味道始终如一。

饼是老板现烤的,脆脆的,喜欢小豆芽青椒孜然炒肉。再就是孜然炒肉夹馍,也是满满的回忆。以前只有孜然炒,现在还有炒饼炒面。

夜 市

夏天的夜市代表,必然是小龙虾啊

要说起夜市的话,

西二路南段整整一条街,

店铺林立,灯火辉煌,

能持续热闹到凌晨。

白喜辣子鸡

解放路新华书店往下 那几家辣子鸡都好吃,最有名的当属白喜辣子鸡店,鸡肉很入味,配菜有土豆,吃完加份馍再加份面!馍会吸汤汁儿!超好吃!

老王虾尾

这家店藏在一个小巷子里,不是经人带路,根本找不到,这家店就是一个自家的两层楼院子,门口是烧烤摊,走到院子中间,是一个透明的操作台, 几大筐的小龙虾堆成山 放在那里,超级豪气,在渭南名气很大,到了这样的夏天,经常前面要 排上百桌 ,毫不夸张。

虾不够上镜,但是味道觉得一流,肉特别入味,除了辣的还有五香味糖醋味的,但乱弹妞还是最喜欢味重辣子多,吃完还可以烩饼、烩面,说的我口水都要流下来~

春福烧烤

他们家也是 老字号 ,烤肉的爷爷,烤了一辈子的肉,原本也是路边摊,在一个小巷子里,到了晚上才出摊,现在搬到不远的店面里,晚上的时候,都是支起来的小桌子,吹着自然风,很是惬意。

他们家最有名的是 烤鱼,30块钱10串 ,肉很入味,外面的鱼皮烤的焦焦的特别香,里面的鱼肉很嫩,还保留了一丝鱼的原汁原味,虽然是草鱼,但鱼刺都很大,但吃得时候还是要小心一点。

他们家的 烩面片 ,很有家里的味道,喝酒的人最后都喜欢点上一碗,里面的菜很丰富,酸酸的西红柿的味道很浓郁,很开胃。

吃货的喜悦与哀愁

找到的没吃到的,全靠运气

这趟舌头 探索 之旅,

还有许多没能吃到的 美食 ,

略有遗憾,但还是提一下,

以免你觉得我去了假渭南。

老王砂锅米线

就在南京路,七点钟饭点去的,不知道老板怎么没开门,还是已经卖光啦!?朋友说他每次都要 一人点两份 的,不是量不够,是真的好吃。味道很浓,汤都喝光,砂锅麻食不辣,有西红柿酸酸的味道,生病的时候最想来一碗。

老板是对年老的夫妻,特别亲切,不怎么会用微信,而且要吃前先结账。 砂锅,夏天吃有些热,但是依然抵挡不住 美食 的诱惑。

牛舌头烧饼

就在砂锅正对面,我去的时候,老板已经开始打扫卫生了,老板说, 每天都卖光,基本上能吃的就全凭运气 ,只能等乱弹妞下一次去打卡解馋啦!

二孩粽子

也是因为去的太晚,已经打烊了~粽子有五中口味,淋上特制的蜂蜜糖水,吃起来特别幸福!

石灰窑

卖点心的地方,相当于北京的稻香村,口味、种类多到犯规,有专门的门店,超市里也有,算是唯一可以外带回去的 美食 ~手伴礼之选!

酒逢知己千杯少,记忆还是舌头好,

美食 ,即便无食欲,饱着肚子吃,还是 美食 !

渭南位于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华夏”之称也来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即夏阳,同时对于中华 历史 有深刻影响的三圣(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酒圣杜康)也出自渭南。厚重的 历史 文化,让渭南更富有文化气息,同时这里的 美食 文化也不容忽视。

八宝辣子,又称什锦辣子、酱辣子,是渭南地区的一道特色小吃,也是当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八宝辣子口感脆爽,香辣开胃,多用于佐餐夹馍,有“饭扫光”、“馍遭殃”之称。

水盆羊肉,陕西的水盆羊肉以渭南、澄城、蒲城的为主,主要分为清汤羊肉和浓汤的。水盆羊肉以肉烂汤清,鲜嫩爽适为主,吃的时候通常会配上月牙饼,再拌些青蒜、芫荽、泡菜等小菜,其滋味更美。

南七荞麦饸饹,南七饸饹有名,一是名在它的做法上,原料、做法每一步都要严格把握;二是名在它的吃法上,凉调、热汤、油炒都可以。饸饹以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为名。

麦子泡,是陕西澄城县的特色小吃,麦子泡以骨汤为底,再配上豆腐,凉粉,大肉,猪血,油豆腐丝,丸子等,上面铺上一层红油辣子,最好再放些猪下水,撒上香菜,吃起来大肉鲜美,豆腐香辣。

澄城踅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据说是西汉时期,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为了解决10万大军吃饭问题而发明的。踅面口感劲道,耐饥而且味醇。

在关中东府渭南浸淫很多年,个人认为除过两种 美食 最好吃,其他都是浮云,剩下的其他 美食 和关中其他城市差距不大。

一是时辰包子。这是渭南传统悠久的名片小吃,没有之一。说起包子,大家应该会觉得很稀松平常,其实不然。包子前面冠以时辰和渭南之名,包子一下就成为饕餮的享受了。之所以叫时辰,是清代有一家包子铺,味道绝美,驰名八乡,因为供不应求,因此早上只卖一会,时辰一过,就做不出来了。素包子以豆腐、酸菜、大葱做馅料,佐料有大葱、花椒等,拌上菜油,用很薄的包子皮包着,出锅时薄皮大馅,热气腾腾,金黄的油渗出到包子褶皱处,咬上一口唇齿留香。特别是有油包子,用猪板油,有油有肉,是渭南包子中的战斗鸡。曾在成都被朋友带去吃当地特别有名的一种酱包,好像在大众点评里是本地第一,吃过后大失所望,跟渭南包子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或者是被渭南包子惯刁了口味吧。

二是水盆羊肉。这个以渭南澄城、大荔、蒲城最佳,已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地人到陕西只知羊肉泡馍,其实不知水盆羊肉其滋味一点不比泡馍差。用刚出锅的月牙烧饼夹上熟烂羊肉,小菜平铺里面,鲜艳的油泼辣子打底,夹的鼓鼓的,一口下去,滋味十足,是最为享受的 美食 之一。再把一个烧饼掰开泡进羊汤中,又吃又喝,冬天一吃浑身暖洋洋,无比享受。

豆腐泡馍,渭南时辰包子,羊肉泡等

渭南特色小吃,主要有故市水盆羊肉,爱国者羊肉煮馍,回民斋的羊肉泡馍,魏家凉皮,肉夹馍,时辰包子,我个人觉得地软包子更好吃,还有什么凉粉包子也不错。豆腐菜,豆腐泡也不错,羊杂汤可以试试。北方人主要吃面食,所以扯面,拉条,麻食,剪刀面,炒面,烩面片,饺子都不错。饺子宴的饺子味道不错,不过价格有点高。月牙烧饼刚出炉的,外焦里嫩夹油泼辣子,夹鸡蛋,花干,或者各种小咸菜也很美味。月牙烧饼附近村子,菜市场,有很多卖的,荷叶饼夹肉夹菜也不错,小时候比较爱吃北塘口的煎饼卷菜,喝枣沫糊,面皮,米皮,擀面皮,米线都是我最爱吃的。我知道特色小吃就这么多我觉得比较好吃的!第一次来渭南直接信达广场这里有个 美食 一条街,想吃的差不多都有了,差点忘了下吉的南七饸络也不错,不过荞面饸络居多,我最爱的吃了还是家里妈妈压的麦面饸络。

豆腐泡,南七饸饹,水晶饼,渭北紫卷,盈盈水盆羊肉泡馍,这是渭南市临渭区的特色饮食,如果说渭南市所有的11个县市区,那就更多了,像合阳踅面,大荔同州手撕面,蒲城驴肉泡,华州油桶底(油馍),潼关鲶鱼汤,大荔带把肘子,韩城羊肉饸饹等等

渭南作为旧时京畿之地,这里的 美食 不胜枚举,可谓集天下 美食 之大乘!如今的渭南统辖十余县市,且每个县的 美食 都独具特色!这也是渭南 美食 的最大特色,以县域为单位发展起来的,独具本地特色的小吃系列,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垂涎欲滴!

比如,临渭区的时辰包子(以丰原包子最具代表性)、豆腐泡,大荔的炉齿面、带把肘子、孜然夹馍、枣沫糊,澄县的麦子泡、水盆羊肉,蒲城的葫芦头泡馍,潼关的肉夹馍、鸭片汤、酸辣肚丝汤(潼关肉夹馍请认准梁喜娃),合阳的踅面、羊肉糊饽,南七的饸饹,孝义的醪糟,富平的红豆粥,等等。

这里是中华 美食 的故乡,中华厨祖伊尹便生长于古莘国(今渭南合阳)。

我大舅家是渭南的,我在他家呆过一段时间,针对渭南到底有什么特色 美食 给大家做以下推荐:

1、辣子豆腐:先把豆腐切块放入带调料的汤中煮20分钟;再煎好"哨子"。里面有油炸豆腐、萝卜丁、莲菜丁、肥肠等;再烧好猪油、清油相参合的油泼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备用。吃时先舀豆腐,再搭哨子,最后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

2、荞面煎饼:荞面煎饼软和筋道,加上葱香以及醋与大油辣椒掺和后的特殊味道,大开胃口,直吃得口中吸溜,头上冒汗,却越嚼越香,吃上两三张才过瘾;

3、踅面:是陕西渭南独有的传统特色面食,有的人写成“旋面”;

4、金线油塔:层多丝细、松绵不腻。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

5、浆水面:煮熟的面条,调人清凉的浆水,看上去嫩黄柳绿,红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吃一碗顿觉清凉透心,远远都能闻到鲜美的味道,酸而不烈,气味芬芳,汤清味正;

6、蜜枣甑糕:经过精心蒸调的大荔甑糕米枣交融,老幼咸宜,营养丰富,滋补性强,色泽鲜润,绵软粘甜,浓香扑鼻,久食不厌,风味尤是独特。

渭南的 美食 还有很多,比如大盆羊肉、茶食、八宝辣子、月牙烧饼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千年陕味之踅面

    踅面是陕西省合阳县特有的传统风味美食。相传踅面是由西汉著名军事家和开国功臣之一的韩信所创。踅面自西汉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历史悠久且食用方便,所以踅面又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方便面。

    踅面的起源是因为一场著名的军事战役“安邑之战”,踅面被创造和推上历史的舞台。公元前205年四月,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大败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已经投降刘邦的魏国公子魏王豹趁乱谋反。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魏王豹无果后,遣韩信征讨魏王豹。韩信率领汉军准备在合阳的洽川渡过黄河攻打魏王豹。为了解决士兵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河对岸的魏军通过汉军埋锅造饭时的炊烟探知汉军兵力的虚实,于是韩信命合阳县妇女用荞麦面和白面烙成面饼供汉军食用。踅面因筋道厚实,能扛饿的特点,被选为军粮。后来合阳县人民为了纪念韩信,将这一制作方法传承下来,并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踅面。

    “踅”在陕西方言里为“转来转去”的意思,而踅面的制作方法是需要用一根粗木棒将和有七成荞麦面和三成白面的面糊顺着同一方向转来转去地搅拌,又要用木刮板将搅拌均匀的面糊在大铁鏊上从内到外一圈一圈地转着刮平,于是合阳县人民把这种通过转来转去的方法制作的面食称之为踅面。

    刮平的踅面糊被放在大铁鏊上,烙成七八分熟的踅面饼。为了方便食用,烙好的踅面饼会被放在木椽上摊开晾凉,然后对三折,切成不足一厘米宽的细面条,放进特制的木箱中储存。 一般摊好的踅面冬季能存储十天半月,夏季能存储两天。

    虽然踅面的制作工艺繁琐复杂,且费时耗力,但食用方法却颇为简单。将踅面开水下锅后,大火煮两分钟,盛到碗里,加入少许盐,醋,花椒面和葱花,再淋上一勺红油辣子和挖一勺熟猪油浇在踅面上便可食用。

  在陕西,踅面虽然没有像肉夹馍或者凉皮一样声名在外,但是在合阳县的各个乡镇,却独领风骚,用它的美味和千年传承的情怀征服着合阳县人民的味蕾。

    论踅面在合阳县的美食地位,一度碾压在陕西已经声名鹊起的羊肉泡馍,羊肉饸饹,成为合阳县人民的美食首选。在合阳县,几乎每个乡镇都会开几家踅面馆。凡是家里有来客人的或者因农活忙碌,顾不上做饭的,或者外地打工归来的打工族,外出求学的学子,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街上吃一碗踅面。在合阳人心中,踅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情怀。

    2015年5月28日,踅面因历史悠久被渭南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愿已传承千年的踅面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