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门特色
澳门的特色小吃包括礼记杏仁饼、蛋卷、凤凰卷、牛肉干、猪油糕、蛋卷仔、光酥饼、姜糖、花生糖、甜老婆饼,咸切酥,牛耳仔,咸老公饼,鸡仔饼,合桃酥,姜汁肉松米通、芝麻饼等等食品
澳门著名小吃:
★礼记炭烧杏仁饼松化、香口,肥肉馅不会腻
★礼记牛肉干,有名的是野山猪肉和猪颈肉
★礼记花生糖香口,软硬适中白芝麻花生软糖
★礼记蛋卷够香脆,特别是紫菜肉松馅蛋卷
★礼记纽结糖甜得来有花生味和奶香
★礼记芝麻饼有点像叉烧酥,无馅,表面洒芝麻
澳门小吃一条街:
★清平直街及福隆新街
★大三巴街
★氹仔官也街
下面的图片是澳门特色食品的图片,差不多都齐全了。
二、澳门历史街区蕴涵了哪些文化?
澳门历史街区保存了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是我国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并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街区。同时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我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上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澳门自16世纪中叶开埠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与交汇之地,澳门凭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有利地位,在积极主动地引进西方文化和输出我国文化的同时,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贯通,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现象。
在宗教方面,澳门逐渐兼容接纳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澳门文化中也包括了中西不同的宗教。作为西方天主教文化在我国的最初传播之地,中西文化首先在宗教领域展开,并一直都共生共存。
在清朝雍正皇帝禁教之前,澳门不仅有西式的教堂,比如圣母小堂、玛尔定堂、三巴寺等,也有随处可见的中国式寺庙,影响较大的有妈阁、莲峰庙、普济禅院、观音堂等。这些教堂与寺庙在澳门的土地上互相融合,井水不犯河水,和谐地共存着。
在文化方面,出现了西方传教士中化和澳门中国天主教徒西化的现象。如被人们称为“西方汉学鼻祖”的利玛窦到达澳门之后,开始学习汉文,讲汉语,并着汉装。入天主教的我国教徒则取葡萄牙名字,穿西服,做礼拜。
在语言方面,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就有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在澳门,汉语、葡萄牙语、粤语、英语等各国语言都可以使用,并且出现了葡、粤两种语言相互融合的现象。
中西语言文字的交流,也伴随着外国人编写的汉语学习用书,如《华英字典》、《广东省土话字汇》、《汉语百科词典》、《简易汉语教程》、《广东方言文选》等的不断出版而加快了步伐,可见当时中葡语言交流的普遍。
在风俗习惯方面,中西风俗在澳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据《澳门纪略》记载:入教的澳门人“渐染已深,语言习性,渐化为夷”。不少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风俗和习惯,还有不少传教士也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生活。
如在《澳门纪略》的《三巴寺僧图》中,就画着一位西洋教士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穿大袖衫,腰系织带,足履双脸鞋,一副明代儒士的装扮。
而在耶稣会在澳门设立的教堂三巴寺中,寺内的僧众从明朝至清朝,一直都保持着利玛窦着儒服儒冠、讲汉话、习汉文的传统。
在婚姻方面,澳门不少家庭在婚姻仪式中都采用了中西并用的方式。结婚时,新郎和新娘先穿唐装旗袍,拜天地祖先,敬父母长辈,然后再穿着西装和婚纱,到教堂行礼,接受神父的新婚祝福。
这表明,中西文化兼容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中。此外,澳门中西居民互通婚姻的情形也非常普遍。
据《澳门纪略》记载,自明代以来,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得一唐人为婿,皆相贺。”这种中西血统的混合,既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也是中西文化深层交融的表现,这在素有“中西文化大熔炉”之称的香港也是非常罕见的。
在乐器、绘画方面,来自西方的音乐和绘画都是通过宗教仪式而传入我国的,主要有风琴、铜弦琴和西洋军乐。
清康熙年间,有很多关于西洋风琴的记载,还出现了采用我国文学传统的描写方法来描述西洋风琴效果的《西洋风琴诗》。清朝副将郎亦傅巡边到澳门之后,欣赏了西方教士的演奏之后,竟然仿制了一架在音色方面超过原器的风琴,并打算进献给朝廷。
同时,澳门也出现了诸如亚历山大、马生、韦伯、柏黎、孔夫顿、义律、钱纳利、波塞尔等著名的西方画家。这些画家用西方的绘画技法描绘澳门的风物,然后出口到西方,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写下了珍贵的篇章。
西方文化自16世纪中叶在澳门与我国文化相碰,经过数世纪高密度的社会空间互动后,共生共存,最终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地步。
在澳门,居家过日子,门前一定要立个土地神牌位,每日敬供,香火不断。开张举行庆典之前,要舞龙耍狮,摆放供台,点香乞祖保佑。新船下海,要燃放鞭炮,求助平安。传统节日,更是祭庆有加。各种传统节日在澳门被过的如火如荼。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和明崇祯时期的妈阁和普济禅院,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澳门立足扎根的标志性成果,具有闽、浙、粤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特质,是澳门本土文化的基础。
中西风俗在澳门相互影响、融合,人们既可以过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也可以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我国传统节日。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的节日,在澳门必定要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
尤其是春节,所有的准备活动在节前的好多天就已经连续展开,从大年除夕晚开始至年初一的凌晨时分,澳门居民会大批涌向妈阁,进行还愿或为来年祈求昌盛平安的事宜。人们还在指定的范围之内鸣放爆竹和烟花庆祝,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每年农历端午节时,在新口岸海面、水塘角海面和西湾对开海面都有龙舟竞渡。此外,每逢与西方宗教、传统习俗有关的节日,如“圣体耶稣大出游”“圣母花地玛出游”“娘妈诞”“醉龙醒狮大会”等,也举行庆祝活动。
或者是露天搭台表演戏曲、粤剧,或者是在教堂内举行宗教弥撒及圣像出游,形式多种多样,充溢着异常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
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的400多年间,澳门不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以华人和华语为主的社会,而且在1887年12月清朝政府与葡萄牙签订《和好通商条约》之前,澳门一直都在中央帝制的管辖之下,按例向国家缴税纳赋。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文化虽然传入澳门,却始终没有登堂入室占据统治地位,它的存在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饮食癖好和习俗相貌等表层的文化上。
而真正支配澳门人思维、观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礼义等的文化积淀,依然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支撑澳门文化的基石与主流。
澳门是东西方文明最早在东亚地区交融的场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在这片土地上共存。
三、澳门的特点有那些?
1、澳门是一国两制制度
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1987年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承诺向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保障澳门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权利。
2、澳门三面环海
澳门过去是广东省中山市(古称香山县)南端的一个小岛,屹立海中,与当代的离岸岛屿无异,其后由于西江的泥沙冲积,在澳门与大陆之间由于海水对流关系冲积成一道沙堤(莲花茎,今关闸马路),才与大陆相连接,成为一个半岛。澳门海岸线长达937.5千米,形成了南湾、东湾、浅湾、北湾、下湾(以上位于澳门半岛)、大氹仔湾(氹仔)、九澳湾、竹湾、黑沙湾、荔枝湾(以上位于路环)等多处可供船只湾泊的地方。
3、澳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澳门北靠亚洲大陆,南临热带海洋南海,既受到来自大陆的中高纬大气环流影响,也受来自海洋的低纬大气环流影响,所以冬夏季环流转换明显,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辐射强烈,蒸发旺盛,具有热量丰富、水汽充足、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同时亦带有热带气候的特性,年平均气温约22.3℃,全年温差变化在11~14℃。2007年全年平均气温为23.2℃。春、夏季潮湿多雨,秋、冬季的相对湿度较低且雨量较少。
4、澳门的官方货币单位是澳门币
澳门币有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及1000元六种;硬币有1毫、2毫、5毫、1元、2元和5元六种。发钞银行两个:大西洋银行和中国银行。澳门并无任何外汇管制。在澳门售卖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务收费一律以澳门币计算,但也可使用港币或其他流通货币。至今,澳门币还被当地人称作“葡币”。
5、澳门的官方语言分别是汉语及葡萄牙语
澳门的官方语言分别是汉语及葡萄牙语。澳门以汉语粤方言(粤语)为日常用语的居住人口占85.7%,福建方言占4%,普通话占3.2%,其他汉语方言占2.7%,而使用葡萄牙语的人口则为0.6%,其余人口使用英语(1.5%)、塔加洛语(菲律宾,1.3%)及其它语言(2001年)。澳门土语(Macanese,葡萄牙文叫“巴度亚”(Patuá))是由葡文、马来语、粤语、英文、古葡文以及少许荷兰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混合而成的澳门方言,曾是澳门土生葡人常用的语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澳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国两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澳门币
四、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哪些?举例说明,历史作用!
中新社澳门6月9日电(记者 龙土有)
6月9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澳门文化局宣布,“妈祖信俗”、“哪咤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及“土生土语话剧”入选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局局长吴卫鸣指出,4个入选项目植根澳门数百年,其中“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已具有国际影响,而“土生土语话剧”则充分体现了澳门方言特色。
至此,澳门共有10项非物质文遗,包括粤剧、凉茶制作技艺、澳门神像雕刻、道教科仪音乐、南音说唱及鱼行醉龙节以及这次入选的4个项目,其中6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遗。
为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澳门文化局还举行一系列活动,包括在澳门多个地点,举办“根与魂──中国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合作。
澳门9日还举办了《澳门历史的见证──陈大白大半个世纪的回忆》展览。陈大白是澳门资深传媒工作者,在报社服务70多年。
另外,澳门世遗建筑郑家大屋及卢家大屋也举行中乐演奏、演示绘画纸扇,以及贵州“苗族银饰”和“彝族漆器”等展览;澳门中乐团6月10日将在澳门博物馆演出《小城故事》音乐会。
与此同时,澳门文物大使协会将与多个艺文团体合作,举办多场“听旧城说。遗城诗路”专题活动,带领参加者在昏黄街灯下游历澳门历史城区及街道小巷。
五、关于澳门的风俗习惯
1、鱼行醉龙节
鱼行醉龙节为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又称澳门鱼行醉龙醒狮大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舞醉龙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
2、谢灶
谢灶为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扩展资料
鱼行醉龙节历史渊源:醉龙传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那时香山境内瘟疫横流,乡民求助佛祖,抬着佛像路过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遭乡民砍断后血染河水。
乡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都认为大蛇是龙的降凡,便创造出舞醉龙以志纪念,籍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这吉祥日子。祈求风调雨顺,消弭水祸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19世纪末中国战祸连绵,随着香山一带鱼行从业先辈移居澳门,结合原来居于澳门的鱼行从业先辈,将此项民间传统习俗 根澳门,继而演化成澳门鲜鱼行同业间团结象征的节庆活动。
经过数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澳门鲜鱼行醉龙节庆发展亦渐具规模,团队日渐庞大,除了成为澳门和谐社会中独有具地方特色的大型传统节庆活动外,亦成为本地区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年岁岁不断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行醉龙节
六、澳门文化的特点
澳门最大的特点和贡献是它在16世纪、17世纪成为贸易和传教中心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并使地中海的拉丁文同印度、东南亚、日本及中国的文化相互融合。经历几次大火而仍然屹立的大山巴牌坊就是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成为今日澳门的城市标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占澳门半岛面积1/5的建筑群以及离岛一
些文物中处处可见,其特色为世界少见,至今仍受政府和联合国的精心保护,比香港和大陆同类古迹保护得更为完整,免遭商业化或政治浪潮的摧残。宗教的多元化是澳门另一特色,不仅有400多年的天主教,百多年的基督教和近几十年的巴哈伊教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平相处,不受外界宗教战争和宗教格斗的冲击,各自对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而且在某些方面又相互容忍和融合,尤其表现有本地老居民的习俗之中是兼而有之,连政府规定的假日都要照顾到几方面的传统,成为公众共同庆祝的节日。这种多元文化和习俗集中反映在世代在此居住的欧亚混血的土生葡萄牙人身上,他们的语言以葡语为主体汲取了粤语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词汇,土生葡萄牙人的烹饪更是吸收粤菜、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一些烹调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