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的文化艺术

汕尾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 。可按地域可以分为两大文化区域,第一: 市区和海丰县地区、陆丰市大地区属于“海陆丰文化”讲学佬话。第二:陆河县地区属于“客家文化”、说的是客家话;陆丰是海陆丰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混合,海丰主要是闽南文化。

戏剧: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民间文化:滚地金龙、陆丰皮影戏;

* 5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舞:汕尾渔歌、海丰麒麟舞、钱鼓舞、陆丰皮影戏、河田高景、陆丰甲子英歌舞

*9项目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汕尾市绝大多数使用海陆丰话,俗称福佬话(学佬话、鹤佬话),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260万人;根据其口音特点,可分为8个声调片和7个声调片两大片,分别以海城话和东海话,陆丰东部三甲(主要是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小部分)地区通用相近闽南话。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陆河县、海丰县东北部和西北部、陆丰市北部山区,使用人口约55万人。

白话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约2万人;在汕尾、海城、东海等地,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受广府文化影响较深,会说白话的占相当比例。

占米话是一种兼有白话、客家话、闽南话特点又自成体系的混合型方言,分布于海丰县西南部,使用人口约3万。

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三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万。

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汕尾市区,使用人口约2万,多数于汕尾建市后迁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汕尾市居民中有八成左右会说普通话。

除使用汉语外,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的少数民族畲族,人口约200人,使用其民族语言——畲语 。 海陆丰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菜式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汕尾市传统小吃品种众多且家喻户晓、远近闻名,比如小米、牛肉饼、菜粿(菜包粿)、韭菜饺、冬节鸽、猪肠粉、层糕粿、菜茶、咸茶、扁食等等。

汕尾地区的民间文艺千姿百态,它有哪些特有的民宿风情?

汕尾处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地理上,东临潮汕揭阳市,北接客家河源市,南连南海,西联惠州,是一个具有美丽沙滩与平原地貌的城市。正因为汕尾与不同城市之间都有交汇点,所以汕尾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广泛的,它具有潮汕、客家、广府的文化特点,这些文化特点在不同的民俗风情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英歌舞是汕尾的民俗风情之一。英歌舞在潮汕地区的揭阳、潮阳,潮男、普宁等地区很受欢迎,这是一种有点像是把戏剧转化为舞台歌舞的表演方式,强烈有气魄是它的表演特点,在汕尾,英歌舞常被当做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项目而展现在多种活动中。汕尾是个比较敬畏神明和注重礼俗的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经常忙着拜神祭神,每月除了初一或十五要拜神之外,也常有一些佛旦和神旦需要祭拜。在礼俗方面,包括一个人的出生、满月、十五虚岁成人礼、婚嫁等等,都有很多的习俗,这些习俗看起来繁琐有趣,但它们恰恰说明了这个地区的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健康平安的渴望。汕尾地区的人们以潮汕话和客家话为主,受客家文化的影响,汕尾的人在饮食方面也有相同的地方。客家人喜欢吃擂茶,汕尾人比较喜欢吃擂茶,这是以茶叶、薄荷、炒花生、炒米、芝麻等不同口味食物制成的茶点,这种饮食在当地的历史悠久,特别盛行于陆丰一带。说到汕尾的风俗民俗风情,还不得不提滚地龙。这是一种民间舞,表演由两人装进龙套完成,一人在龙首,一人在龙尾,两人相互配合,协调动作来模仿龙在地上翻滚打滚的行为,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