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悠悠清水河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黄河,在清水河县老牛湾转折近乎360度,“黄河九曲十八弯,最美不过老牛湾”,老牛湾河水温婉如玉,两岸壁立千仞,是中国一段最美大峡谷;古老的万里长城也在老牛湾这里与黄河握手,山脊上绵延的古长城,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青水河悠远的历史

青水河县位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融合交汇,神奇的北纬40度穿境而过,蕴育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景。沧海桑田,岁月没有冲刷掉古老三叶虫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也没能冲刷掉千年长城的根基,却留下一道雄壮的峡谷奇观。数千年来,人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依山而作逐水而居,日出日落穿越四季。在中国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农耕民族,因此双方之间的战争相当频繁。清水河无论在地理与经济形态上,还是气候与生态上,都处于农耕与游牧的一个过渡区域,为历朝历代的核心边疆。

远在三千年前的周朝,清水河一带曾是周天子的朔方幽州地,也是周朝与草原民族的边界。当时的南仲大将军被周天子派来此地与猃狁族(即匈奴)交战,并大胜而归。为了更好的抵御匈奴,南仲将军在此修筑了许多互相联系的城堡和烽燧,城堡用来驻军,烽燧用来联络与报警,它们成为南仲取胜的关键,也是后世长城的雏形。

直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清水河又成了秦始皇沿黄河修筑的三十四座县城之一的祯陵县城。现在仍依稀可见当年夯土修筑的城墙。秦始皇还将赵国,燕国等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

汉元朔二年,汉武帝在河套也区设立朔方郡,徙民十万来此定居,进行农业开发。又命苏建调集十万人筑朔方城和修缮旧时的万里长城。

当我们在此面对着秦汉的古长城和金朝的金界壕,再回望整个人类历史,才发现修筑长城并非中国所独有。在遥远的欧洲,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曾修筑城防,公元122年,罗马帝国修建了一段高15英尺全长80英里的哈德良长城。只可惜哈德良长城没能抵挡住匈奴民族迁徙的潮流,之后的一千多年中,整个欧洲被匈奴人冲得支离破碎,再也没有统一起来,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明朝是修筑长城时间最长的朝代,清水河的长城也多修建于此时。明朝大边长城东起西阳县西至黄河,是明朝防御蒙古铁骑的第一道防线,二边长城在大边长城以南。与秦汉阴山长城相比,明长城主动向南后撤了160公里,由此重新找回了对峙与防御的平衡点。在清水河县口子上村,有老二边,新二边和内边三道明长城的遗址,并汇聚于口子上村以北的丫脚墩山头。口子上村的五眼井堡,现在已成为村民的庄稼地,它曾是明朝长城防御系统中的兵堡之一,当年这里平时供百十号士兵居住训练,并兼有驻守之责。明朝最早施行的是军户制,当兵卫国是世袭制,军户会被分给定量的土地,不打仗时自己耕种不用交税,并随时听候国家的调遣。这些驻守长城边关的士兵,成为清水河早期人员的主要构成,随着戍边人员不断繁衍后代,长城边上逐渐开始出现许多大小的村落,口子上村就是其中之一。

清水河北堡乡至今仍保留有明朝的红门口长城遗址,四百多年前,这里是明朝最早一批开放与蒙古贸易互市的长城关口。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议和”。自此之后,明朝与蒙古族之间开放了十一处贸易口岸,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随着官市的开设,清水河县变得热闹起来,除了主要的马匹交易,牛羊等牲畜和中原的茶叶、粮食也十分受青睐。在长达百年的战火之后,和平终于降临长城,长城的贸易功能开始显现,成为两种文明融合的见证者。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让人们明白战争不是首要目的,和平与发展才是民族的根本利益。

清朝建立后,随着中国汉满蒙藏四大民族都统合在一起,中国彻底完成了各民族的融合,长城便失去了边关防御的意义,修筑长城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清水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不断修筑长城的历史,长城帮助中华民族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使中国在经历数千年不同的朝代后,仍维持了国家的大一统。长城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中国历史的重要遗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水河人开始自发组织起长城护卫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防止人为造成对长城的损坏。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清水河境内150公里长城,由30位长城看护志愿者分工分段看护,在长城上日复一日的巡走,加深了他们对长城的了解与热爱。

公元1697年,康熙年仅18岁的四公主,与喀尔喀蒙古未来汗位继承人敦多卜多尔济成亲。清朝皇帝希望通过和亲,使民族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从康熙到光绪末年,共有39位公主与蒙古联姻,这些外嫁蒙地的公主,都会得到皇帝封赐的养赡地(也称胭脂地或汤沐地),以供生活保障。

康熙四公主是第一个位与漠北蒙古王爷联姻的清朝公主,康熙将内蒙古清水营(即现在的清水河)的土地赐给四公主,四公主在清水营的养瞻地有良田48375亩,八十八犋牛。现在的清水河口子上村,仍保存有一块记载四公主在此地施行仁政,推行赋税减免政策的功德碑。在清水河县,这样的碑有四五块,记录了四公主在清水河境内开展农业垦殖的政策举措。清水河县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逐渐成为草原上重要的农业产区,康熙对四公主在边疆所做的一切非常满意,封她为“恪靖公主”。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北巡时,曾来四公主在归化城的公主府居住,以示对女儿的关心与疼爱。雍正继位后,加封四公主为“固伦恪靖公主”,赞扬她为边境安定的作为。四公主为清水河带来了两百年的和平,不仅推动了农耕文明在这里的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在明清两代,随着长城边关硝烟散去,和平的环境让越来越多长城内的百姓开始向长城外谋生。清水河传唱的《走西口》,讲述了长城关内的人们因为生计,到长城关外的内蒙开荒种地讨生活的历史。清水河的红门口就曾经是走西口的主要关口之一,在走西口的过程中,长城内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草原与中原各领域的融合更大规模地展开。不仅是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更有戏曲陶瓷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当地特色相互糅合影响,形成清水河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四百多年前,一些山西的做瓷人穿过红门口长城的关口,来到清水河的黑矾沟一带,发现这里有高质量的高岭土和大量的煤,非常适宜烧造陶瓷,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建窑烧瓷,瓷窑的烟火绵延至今,形成工艺独特的清水河瓷艺。在黑矾沟这条不到2500米的山沟里,现在还完好保存着25座明清古窑址,可以想见当年清水河陶瓷业的兴旺发达。“南有景德镇,塞北清水河”,是人们对清水河“塞外瓷都”的美誉。

在清水河县老牛坡农村党支部旧址,我们可以看到汉蒙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光荣历史。这个建于1937年党支部,是抗战时期蒙晋交界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之一。老牛坡连接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大青山抗日根据,是绥南地区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也是扼守革命圣地延安通往苏蒙的重要通道。清水河人在此组建抵抗和反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念长城。

走过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如今的清水河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虽已开始了新的生活,也仍在继续坚守着世代浓郁的乡情与文化。黄河水浇灌着清水河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与清水河人的智慧,蕴育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每一种当地美食里都保留着清水河人共同的乡土记忆,

与黄河上游沙质河床不同,老牛湾一带的河床是坚硬光滑的石头,这里的黄河鲤鱼必须不停地游动,因此体形虽小肉质却更加鲜嫩。炖野生黄河鲤鱼,是老牛湾的一道名菜,新鲜的鲤鱼剖开洗净后,将表皮十字花刀划开,整只放入特制高汤中慢炖一个小时,香气四溢鲜美嫩滑。

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到初八,清水河的洞儿沟村都要举行一场特殊的庙会。500多年前,村里的祖辈从山西迁徙来此,岁月流转,人们逐渐开枝散叶。为了坚守这份乡情,村里约定每年农历七月,无论身在何地都要回村,返乡祭祖,共叙乡情,这一特殊的传统至今已延续了三百多年。看戏、宴席和骡马市是洞儿沟庙会最主要的三个内容,一场全村总动员的宴席是庙会的焦点,炖羊肉和糕是必不可少的主角。

清水河的羊大都在山间放养,吃着青草喝着泉水,因而肉质细腻。将新鲜羊肉切块,入大柴锅翻炒,配上葱段姜片入炖锅,旺火加热小火慢炖,羊肉的脂肪在汤汁中逐渐释放,羊肉变得软嫩爽弹回味无穷。

清水河人对吃糕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金黄黏糯是上等糕的标准。清水河由于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是小香米、黍等杂粮的黄金产区。清水河的糕就是以黍为原料加工成的,先将黍面多次少量加水,揉捻均匀成颗粒状,蒸熟后则黏性大增,然后趁热合团反复捶打,黏实紧密筋道的黍糕就做好了。糕的也吃法很多,可将糕块蘸裏上炖羊肉的汤汁一起吃;还可在糕里包入馅,放入油中炸成金黄色,吃油炸糕,寓意“由此而高”。

莜麦是清水河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莜面是青水河人的日常主食,做好莜面讲究“莜麦三熟”,磨前炒熟,和面烫熟,做面蒸熟。用开水和好的莜面,在清水河主妇们的手里经过搓、揉、捻、按、压等不同手法,就形成了不同造型和口感,有长条状的、短条状的、有叶片状的、有窝状的...;莜面还可与土豆等蔬菜搭配做出七八种面食,无不让人由衷感叹美食中的民间智慧。

青水河的人家,常会在女儿出生时,在院里种上一株海红果树,海红果树陪着孩子一年年长大。每年春夏之时,海红果树便开满艳红的花朵,家家繁花似锦;每到十月左右,海红果挂满枝头,家家火红一簇。海红果含钙量丰富,被称为“钙王”。新鲜的海红果口感酸涩,人们会先把海红果冻透,再把海红果放入冷水里浸泡,经过低温的作用,有机酸被降解,果糖结晶使海红果甜度提高,果子变得绵软可口,果肉液化成汁,吃后冰凉去火、理中益气、去燥刮油,四季皆可食用。

土地为勤劳的清水河人奉献出丰收的果实,当他们在土地劳作和收获时,才感觉到人们就是这样自然的与土地连接在一起,和时光、欢乐、勤劳、智慧夹杂在一起,在心里留下最难忘和最动人的记忆。

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清水河人也擅于用简单的食材创造出极致的美味。豆腐在清水河人的食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水河的豆腐质地紧实,豆香醇厚,这首先要归功于当地优良的水质和特有的羊眼豆。羊眼豆是清水河独产的一种黑豆,羊眼豆经过浸泡脱皮后打磨成浆,煮好的浆点入上好的酸浆水,然后倒入槽中压紧实。这种浆水豆腐劲道略带甘甜。

抿豆面是清水河人喜爱的一种早餐食品,这是一种用豌豆制作的面食。先将豌豆磨成粉面,然后将三份豆面与一份白面掺匀,用温水和至黏稠,将面搅出筋,揉成黏度很大的软面团,把和好的面放入抿床内用抿疙瘩挤压,一条条豆面从抿床的孔中落入锅中的热水里,等煮熟后捞到碗里,再放入高汤浇上臊子。在寒冷的秋冬季节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抿豆面,暖心暖胃,寒意顿消。

长豆面也是清水河人喜欢一种美食,豌豆同样是它的原料,而它的另一种原料则是蒿籽。蒿籽是清水河一种常见的野生果实,有淡淡的苦味和清香。先将蒿籽加水搅拌变成胶凝体,再与豌豆面一同揉捻,可以增加豆面的筋性。把豆面擀成薄薄的豆面皮,切成条状,下锅煮熟,浇上臊子慢慢品尝,劲道爽滑,豆香浓郁,让人回味着浓浓的乡土乡情。

美食妆点着清水河人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增添着清水河人浓浓的乡情亲情。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深情,一如缓缓流淌的黄河,一如站了千年的长城,一如缺了又圆的明月,始终装在生活里,装在人们的心里,延续千年从未中断。时光向前四季轮转,清水河历经无数历史的淬炼而走到今天,她是那样的亲切而相识,因为她就是我们自己,一个历经苦难始终向往美好创造美好的自己。生活遵循着她自己的轨迹,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一个因为昨天而积淀了坚韧和沉静的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清水河森林覆盖率已达32.9%,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清水河县这个古老的晋蒙边城要塞,如今正迈步走向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征程。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造就了她的挺拔与英姿,她带着自信。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使她既彪悍又恬淡。她敦厚朴实,她勤劳善良。她见证时间的沧桑;她守护百姓的幸福;她讲述着昨天、今天以及美好的明天。

二、贵州的干货特产有哪些

贵州的干货特产有哪些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下面是关于贵州的干货特产有哪些的内容,欢迎阅读!

都匀毛尖茶

都匀毛尖茶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它以优美的外形,独特的风格列为中国名茶珍品之一。都匀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都匀毛尖茶已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深受明崇祯皇帝的喜爱,因其形状像鱼钩,曾赐名为鱼钩茶。贵州地处高原,都匀毛尖茶产区更是峰峰迭落,崖崖高矗,雾锁云,云缠雾。土壤深厚、疏松而潮湿,加上降雨量。常年温度以及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所以都匀毛尖茶独树一帜。地域范围贵州省黔南境内以都匀为中心的-福泉独山贵定平塘长顺荔波惠水三都龙里相同气候带范围。特定品质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其品质优佳,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

凤冈富锌富硒茶

凤冈锌硒绿茶产于我国仅有的富锌、硒地带--贵州省凤冈县。土壤中富含17种氨基酸和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革命老区遵义市境内大娄山南麓。县境内土地肥沃且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森林广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在林深树密、云蒸霞蔚的高山或丘陵地带生产的富锌富硒有机茶,外形紧细、色泽绿润、香高味醇,能有效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提高肌体免疫力,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调节内分泌,防癌变、抗早衰。饮之品之,令人心清目明,回味绵长。

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是中国贵州省石阡县当地各族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石阡县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气候温润,境内与周边皆无大规模工业污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石阡苔茶就是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饮茶文化中培育而成。特性:石阡苔茶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都比外地品种要胜几筹,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经农业部检验,该茶致病菌卫生指标、重金属及农残含量,均低于欧盟、日本的标准,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且含锌、硒、钾等有益物质。现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苔茶之乡”称号。

湄潭翠芽

“湄潭翠芽”茶产于贵州高原东北部,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的贵州省湄潭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和生产优质茶叶,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富锌硒”的贵州茶业第一县,现有优质生态茶园60万亩。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古夷州就是湄潭;清《贵州通志》载:“湄潭云雾山茶有名,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这“眉尖茶”即为“湄潭翠芽”前身。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设立在湄潭,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大批教育科学技术精英云集,浙江大学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汇合,使“湄潭翠芽”茶的物质、精神文化得到更进一步升华。

拓展阅读贵州特产零食有哪些

波波糖

波波糖是清朝咸丰年间,当时的镇宁州知州,为在当地发展糖食,广向民间征集糖食制品。这时在钟鼓楼脚的刘家老曾祖刘兴汉认为镇宁六马盛产芝麻、糯米、麦子,于是决定以这几种农副产品作主要原料试制糖食,经过多次试验,几度失败,终于制成了酥、脆、香、甜、味美可口,别具一格的“波波糖”。因它落口即酥,制作过程中多如水波荡漾,所以又名落口酥、波波酥、波波糖。

刺梨干

刺梨是云贵高原及攀西高原特有的野生资源,以贵州为主产,云南次之,四川西部凉山地区也有分布。这一绿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是对大自然无私馈赠的一个极大冷落。

猕猴桃干

猕猴桃干也叫奇异果干是由猕猴桃切成片经加工做成的,猕猴桃被誉为天然维C之冠,水果之王。可鲜用加工及入药,为猕猴所喜食其得名也与此有关。猕猴桃富含VC、VA、VE等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猕猴桃干含有丰富的果酸,能抑制角质细胞内聚力及玄色素沉淀,有效地淡化甚至祛除黑斑,并能改善肌肤水油平衡,因此猕猴桃干倍受女士青睐。

豆腐干子

豆腐干子用黄豆为原料的水豆腐,经过专用卤水浸泡半月,再以茶油经文火炸焦,浇上麻油,辣酱,佐以葱花,酱菜等。它具有“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软如绒”的特点,奇在以臭命名,不同于其它食卤以香自翊。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外焦微脆,内软味鲜。

牛头牌牛肉干

“牛头牌”牛肉干系列产品,采用贵州高原鲜活牛肉配以十余种天然辅料精制而成,并经严格的检疫、检验、达到国家食品卫生各项指标。从开创品牌至今,唯其精良的选料,严谨的制作,鲜明的特色,独到的口味。

贵州兴义特产有哪些

品甸生姜

品甸生姜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的特产。品甸生姜的姜肉质饱满,质细纤少,色鲜味美,含油量高,淀粉多,含硫低。品甸生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清水河镇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多云,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5.3℃,7月份平均气温为26℃,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海拔在1000米至14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为400米。全镇气候湿润,热量丰富,土壤呈微酸性,特别适合于姜的生长。因此,这里生产的姜肉质饱满,质细纤少,色鲜味美,含油量高,淀粉多,含硫低。一九八三年曾获国家外贸部出口免检优质产品证书。经加工而成的干姜块,又是系列产品姜粉、姜糖、姜汁、姜膏、保健姜汁冲剂等的优质原料,已畅销日本、中东等国家,产品供不应求。贵州品甸(清水河镇原名品甸镇)生姜在国内外市场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已形成一定品牌。

品甸生姜久负盛名,1983年,品甸干姜块被国家外经贸部评为优质干姜块。2003年,基地获国家财政部补助建设配套设施;2005年6月起,省农业厅认定兴义市品甸生姜基地为无公害生姜产地,品甸生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同年7月申请注册了“清水河品甸”生姜品牌,2009年7月注册了“品甸生姜”地理标识商标。

在合作社的组织下,建有兴义市品甸生姜30000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姜种植农户6000余户,年产量6万吨,原产品销售4万吨,2万吨加工成干姜块、姜片、泡姜,生姜制品加工增值率达30%,年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生姜基地对当地种植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带动农户6000余户发家致富,是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农民经济收入的50%以上。

仓更板栗

仓更板栗主产区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南部以仓更镇为中心的沿江(南盘江)七个乡镇(仓更、沧江、洛万、巴结、泥凼、三江口、捧乍),素有“板栗之乡”的赞誉,年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135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70%左右,区域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贵州省板栗主产区之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仓更板栗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无污染,是纯天然食品。2007年7月,经贵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检测,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之后历年送检均达标)。仓更板栗高含糖量、低水分且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清香可口,受到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远销广州、深圳及浙江一带。目前仓更及周边板栗种植面积达18万余亩,挂果8万余亩,年产板栗3000万斤,产值5000多万元,是沿江(南盘江)区域支柱性产业。目前,该区域有气调保鲜库3个,库容1300吨,能够保证板栗长年供应。

发展简史

自光绪二十三年以来,仓更人民就有在庭院种植板栗的习惯,自20世纪60年初就开始发动群众种植板栗,那时的板栗除庭院的,大都归集体所有,自1979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板栗年产55吨,1990年年产291吨,2000年板栗年产1200吨,大规模种植是在2000年至2005年,仓更通过退耕还林,育林荒山,天保工程项目资金及对部分困难群众采取无赏供应苗木,发放无息贷款扶持,发动群众大量种植板栗。与此同时,沿江其他六个乡镇也大规模发动群众种植,板栗基地逐步形成并逐渐壮大,2011年6月,沿江七乡镇联合组建“兴义市仓更板栗协会”及联合党总支部,整合区域种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申报注册地理标志,参加各种展销会,推进板栗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同时,为广大栗农提供种植、管护、销售、贮藏、加工等全方位服务,在保证仓更板栗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质量。

贵州醇酒

贵州醇酒是以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配以当地甘冽泉水,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工艺精酿而成。酒香持久,加冰加水色味不变,优质实惠,酒香浓郁、绵甜爽口、回味悠长。铁盒装更显高档,时尚,很切合现代年轻人婚礼时尚简约的风格产品。贵州醇开创了低度浓香型白酒的先河,被称为中国白酒酿造工业史上的一次革命。荣获一九八四年中国酒类质量大赛铜杯奖。

贵州醇酒以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配以当地甘冽泉水,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工艺精酿而成。贵州醇酒具有酒体清澈透亮,味醇绵甘爽,浓香馥郁,酒度低而不淡,加水加冰色味不变的特点

。是优质实惠,风格独特的豪饮佳品。“贵州醇”以其独特的风格一经投放市场,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贵州醇的研制成功,被称为中国白酒酿造史上的一场革命,开创了白酒优质低度的先河。“贵州醇”等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

贵州醇,清凉或微黄透明、香气独特、优雅舒适、味绵甜细腻、香味协调、回味清爽、较悠长,具本品风格。作为贵州浓香型的典型代表,自1983年首度以35度贵州醇开创中国低度白酒先河以来,就一直为探索具有典型贵州特点的浓香白酒而努力。贵州醇背负着白酒业原本的浮躁和不理性,背负着新工艺白酒对传统工艺白酒的冲击,贵州醇始终在坚持传统工艺白酒的提纯和创新。

贵州美食特产有哪些

香菇蒸鸟蛋

这道香菇蒸蛋是身边儿无数孩子的至爱,甭管多不爱吃饭,甭管多调皮捣蛋,只要不是对香菇过敏的孩子,见到这道菜时都乖乖的拿起小勺子美美的吃完。

豆豉火锅

这豆豉不是一般的豆豉,是豆豉的'提炼,浓缩中的浓缩,当地叫“豆豉粑”,看起来跟年糕似的,不过是黑色的方块,打开一闻,别说臭,那是香,那是臭得很香。豆豉粑只需切下薄薄的一小片,放在制熟的菜油锅里,这一锅豆豉火锅顿时就有了华丽的贵族火锅血统,那香味在你呼吸的空间里瞬间爆炸,像核武器一样四处扩散,惊得街坊四邻纷纷推开窗户探出脑袋,闭着眼睛深深呼吸一口,轻轻叹一声:香!然后打发孩子到菜场买一块豆豉粑回来,今晚咱家也吃豆豉火锅。

但家香酥鸭

“多年绝技、麻得开心。”以鲜麻酥脆、清香回味为特色的但家香酥鸭,历经20余年的经营打拼,如今已成长为贵阳市民耳熟能详的美食。

豆沙窝

这是一种油炸糯食,在糍粑中放入豆沙馅,用油烹炸而成,具有色泽金黄、外酥内软、糯香爽口的特点。馅心咸鲜,老少皆宜。贵阳清早街头巷尾都有卖,一张桌子,架一油锅,现做现炸,人们老远就闻到浓浓的糯米香,路人走上前丢下一元钱拿起一个边走边吃,也有买了回家当早餐。外脆里糯,喜甜爱咸都可得到满足,吃完满口留香。

辣子鸡

贵州辣子鸡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菜。相比湖南、重庆等地用干辣椒炸出来的辣子鸡,我更爱贵州辣子鸡。它是由特色的糍粑辣椒与鸡肉一起炒制而成,两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在一起,没有那种川版和湘版的火爆,却更加绵绵悠长,刺激着你的味蕾,好吃的让你停不下口。

胖姨妈湖南面

2008年11月1日,包括师赐福肠旺面、花溪王记牛肉粉、胖姨妈湖南面、杨记老素粉、刘记肠旺面等9家贵阳品牌早餐店,率先打出在原来每碗早餐价格的基础价上,实行让利5角钱的优惠活动。

师赐福肠旺面

肠旺面又称肠益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汉族风味面食。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即猪大肠,“旺”则是猪血,加上面条,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肠旺”是“常旺”的谐音,寓意吉祥。贵阳市区内各小吃街均有卖。“

王记花溪牛肉粉

"花溪王记牛肉粉"创业于1976年,走过了磋砣的二十五个年头。其独特秘制的汤料,上好的贵州本地自然放养的黄牛肉,精细的工艺,以及严格的制作规程--煮、吊、卤、、兑、泡等。

胡记牛肉粉

“胡记”招牌上标明了来自安顺。貌似贵州其它地区的牛肉粉无论清炖还是红烧,汤里面都不放辣椒,所以牛肉粉也是不辣的,嗜辣的食客需要自己放干辣椒面或油辣椒。

凉拌卷粉

卷粉是贵州传统的美食,当地人可以每天都吃卷粉当作早餐都不会厌倦,其美味和引诱度不言而喻。

凉面

进入夏季天气越来越热,人们都会觉得食欲不振,总想吃点爽口东西,红油凉面就是一种爽口开胃的美味小吃,大热天,来上一碗,香辣爽口。

;

三、清水河的特产是什么

清水河的特产是什么

清水河,又名陇城河,古称略阳川水。是葫芦河天水秦安县境内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张家川县张棉驿乡石庙子村北麓,自陇城镇杨家河村进人秦安县境内,下面是我整理的清水河的特产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1)清水河荞面

荞面:荞麦加工,磨成面粉称为荞面。县境内韭菜庄、盆地青等高寒地区均有种植,为一种晚秋粮食作物,是粗杂粮中营养丰富的品种。它是清水河县人民非常喜爱的主食之一,能做挂面、饼子、拿糕。

荞面不仅养生,而且药用价值也大,含有维生素C生素B1等成分,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2)清水河油炸糕

清水河油炸糕黄米主要盛产于县境中西部地区。由黍子加工剥皮便成黄米,可作成凉糕,香美可口,香甜粘软:磨成面后作成糕,软精香香,再用上好的酥油炸制成油炸糕,更是极品美味,反婚丧喜事,过生日。满月都要吃油炸糕,亲戚上门,待客也要吃油炸糕。多数是蒸出糕,包上豆馅,糊油炸出,撒上白糖,香甜可口。

(3)清水河酸饭

酸饭是县境人民的家常便饭内盛浆汤,用来浆米,置放于锅头或热炕头,使浆米很快发酵。酸米含有一种菌类,食后可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使体内得到更多的维生素。人们说酸饭可使皮肤细嫩。

制作酸饭的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将靡米放入预先备好的酸米罐子里,倒上水,放上姜汤,经过发酵,然后煮好,即可食用。酸饭的种类很多,有酸粥,酸捞饭、酸米汤、酸稀粥等。夏秋季节。喝一碗酸米汤,即可消暑解渴,是一种难得的饮料。

(4)小香米

谷子是内蒙古清水河县1996年引进的优质特色谷子新品种之一,该品种米粒较小,色泽金黄、香味浓郁、口味极佳、营养丰富。而且由于我县独特的地理、土壤、气候以及无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营养物质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米质大幅度提高。2000年经国家农业部谷物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检验的分析:内蒙古清水河县所产的小香米富含粗纤维、脂肪、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等质以及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和钙、铁、锌、磷等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生物褪黑素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比例全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2006年在上海国际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奖”。

(5)果丹皮

果丹皮,是一种海红大果子熬制晾干后制成皮状食品,食之,酸甜适中、余味无穷。并可助消化、增食欲、治胃病、高血压病,使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

果丹皮酸甜可口,有助消化,儿童尤其喜爱。而且原作比较简便,是一项投资小、利润大的.果品。一种用干、鲜红果或制作红果脯;苹果脯等的下脚料为原料制成的食品。

一般人都可使用。儿童、孕妇、老年人、消化不良尤其适合使用。伤风感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儿童软骨缺钙症、儿童缺铁性贫血者可多食用。

(6)地皮菜

地皮菜是内蒙古当地人的叫法,其学名叫做“普通念珠藻”,别名很多,有的地区称作地软、地耳、地木耳、地皮菇、地钱、岩衣。地皮菜必须在雨后采集。

内蒙古冬天气候寒冷,过去新鲜蔬菜少,地皮菜便成了农户家的上等菜肴,清水河县的土豆地皮菜馅包子、鸡蛋豆腐地皮菜馅儿的油炸糕让我们至今回味。

(7)清水河豆腐

在清水河豆腐很出名,豆腐食法也是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近年来,人们研究和制作出了形形色色的豆腐制营养价值也在不断提高。豆腐的大众食法主要有:炒、炖、绘、凉拌等。炒菜类有麻辣、鱼香、咸鲜几种味道。其中清水河县的麻辣豆腐可与川菜相比。此外,当地人还可以把豆腐制作成为外酥内嫩的炖豆腐、绘豆腐等。其特点主要突出了麻、辣、嫩、烫。如今,在清水河县城乡居民中无不以豆腐为佳肴。清水河的豆腐即使在锅里翻炒都不会被打碎。这种传统的加工豆腐技术,确实称的上清水河县的一绝.

;

四、呼市特色小吃

呼市特色小吃有武川莜面、清水河酸饭、手把羊肉、呼和浩特烧麦、回族焙子、清水河油炸糕、驼峰肉、托县豆腐、呼和浩特奶皮、马奶酒、蒙古族酸奶、蒙古包子、羊杂碎、血肠。

武川莜面

莜面是一种产于内蒙古的美食,不仅味道独特,营养价值也很高,很适合糖尿病人食用。莜面有着五千年多年的历史,莜面其实就是燕麦粉,莜麦即燕麦,这是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耐寒耐早,生长期长。我国内蒙以武川莜面最有名。

手把羊肉

手把羊肉其实就是手抓羊肉,把带骨的羊肉按照骨节拆开,然后放入锅里煮熟,不添加任何的调料,吃的时候,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着吃,可以加一些蘸料,羊肉有不同部位的,选择有很多,是内蒙古的传统美食。

呼和浩特烧麦

呼和浩特烧麦是一种有小笼包大小的主食,将面擀成薄薄的皮,做成荷叶状,里面包上羊肉的馅儿,勾以熟淀粉,蒸熟之后,香味扑鼻。呼和浩特烧麦晶莹剔透、皮薄肉多、柔韧鲜香,非常好吃。吃烧麦,还必须配上砖茶,有解油腻、促消化的作用。

清水河油炸糕

清水河油炸糕是用黄米为主料做成的,黄米盛产于县境中西部地区,可以做成凉糕,味道甜香,味道独特。清水河油炸糕是用上好的酥油炸制成油炸糕,凡婚丧喜事、过生日、满月,都要吃这种油炸糕。蒸出糕包上豆馅,炸出来,撒上白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