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邵阳花鼓戏的基本介绍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和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以花灯戏为基础吸收了师道戏、赛神扎故事和地方传统歌舞之精华,后来吸收了祁剧的某些舞台艺术形式,表演艺术丰富精彩,尤其小旦、小丑和小生的表演艺术更具特色。 邵阳旧称宝庆,是个文化渊源深厚的地方,民间文化发达,歌舞兴盛。邵阳花鼓戏便是在当地汉族民间歌舞“打对子”、 “车马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打对子”,即“对子花鼓”,由小丑和小旦演出。小旦舞花扇,小丑走矮步,载歌载舞。“车马灯”,即一旦坐车,一丑推车,一丑骑马,同台载歌载舞。其“车”、“马“均用竹、绸扎制而成,系在演员身上。“打对子”和“车马灯”均以锣鼓打节奏,胡琴、唢呐伴奏。早期邵阳花鼓戏的“二小戏”、“三小戏”与之十分相似。邵阳花鼓戏中仍有《打对子》一剧,与旧时的民间歌舞十分相似。

邵阳花鼓戏,湖南汉族民间小戏剧种,旧称“花鼓”或“花鼓戏”。以祁剧宝和派戏白与邵阳方言相结合为其舞台语言。该剧种发祥于旧邵阳县境,最迟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流行于今邵阳市及周边地区。 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多,据1979年统计,邵阳花鼓戏有传统剧目230多个。代表剧目有《打戏子》 、 《摸泥鳅》 、 《送表妹》 、 《兄劝妹》 、 《洪基逼退》 、 《娘送女》 、 《打鸟》 、 《下南京》 、 《桃源洞》等。其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总计有曲牌560多首。其中属于走场牌子系统的有40多个,属川调系统的有76个,属各类数板系统的有60个,小调系统的有50多个,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二小戏”、“三小戏”和多角色戏三种。“二小戏”主要的剧目有《打对子》 、 《摸泥鳅》 。“三小戏”代表剧目有《兄劝妹》 、 《送表妹》 ,多角色剧目则有 《洪基逼退》 、 《卖花记》等。从风格流派来看,南路戏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 《娘送女》 、 《打鸟》 、 《下南京》等为其代表剧目;东路则多演多角色剧目,并长于表现神道故事, 《桃源洞》 、 《雷打皮冬瓜》等为其代表剧目。

二、去到湖南邵阳后,有哪些值得带走的特产?

邵阳是湖南的地级城市,有着非常优美的风景,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那你知道邵阳有哪些值得带走的特产吗?小编来给大家推荐推荐吧!

1、邵阳竹雕

邵阳竹雕是湖南邵阳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时候,曾经非常辉煌,从多爱好者争相购买。邵阳竹雕造型图式非常多样,有山川美景,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书法艺术等等题材,将艺术与闲情雅致相结合,是居家装饰,馈赠亲友的绝对上乘工艺品。

2、邵东玉竹

邵东玉竹是湖南邵阳的特色产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朝的时候,邵东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竹了。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邵东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土壤疏松肥沃,非常适合玉竹的生长。所种植出来的玉竹品质上乘,还有降血压,降血脂,改善心肌缺血的功效。

3、武冈米花

武冈米花是湖南省邵阳武冈的传统经典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的时候,武冈就已经开始制作迷花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武冈米花选用糯米为主要原料,在拌上食品红,经过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所制作出来的武冈米花吃起来香脆可口,方向无比。

4、邵阳茶油

邵阳茶油是湖南省邵阳的传统特产,邵阳生产茶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邵阳有着丰富的地理自然条件,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非常适合茶油的生产。所种产出的茶油色泽金黄,品质纯净,气味芳香,口感爽滑。

5、邵东黄花菜

邵东黄花菜是湖南省邵阳邵东的特色产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朝弘历年间,邵东就已经开始种植黄花菜了,距今已有500百多年的历史。邵东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而且降水充沛,非常适合黄花菜的生长,所种植出来的黄花菜色泽鲜亮,香气馥郁,吃起来味道鲜美。

6、武冈云山芽茶

云山芽茶是湖南省邵阳武冈的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清朝康熙年间就被列为贡茶。邵阳武冈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长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所制作出来的云山芽茶喝起来清香甘甜,而且还有多种药用功效。

所以,到湖南邵阳一趟,记得把这些特产带走哦!

三、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是哪里?有哪些表现特色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布袋戏,是一种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系于一体的演出,非常神秘新奇。在布袋戏中属邵阳的布袋戏最为出色,始终保持着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和演出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以及极高的价值取向。但是很多人都对它不是很了解,所以接下来随着小编了解一下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是哪里,并且有哪些表现特色。

首先可以知道的是邵阳布袋戏发祥于位于邵阳县九公桥镇的白竹村燕窝岭,刘氏家谱曾经记载,元末明初为了躲避战乱,刘家的祖宗就携带家眷,挑着布袋戏逃难到了燕窝岭定居,已经过去六百年,布袋戏也已经传到了永字辈,一共传了18代。虽然已经过去600多年,但是邵阳布袋戏仍然保持着初心,没有经过时间的摧残丢失自己的技艺和精神。特别是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还播导了邵阳布袋戏专题节目,让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引起了更多人和更多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而邵阳布袋戏最大的特色就是口传新授,它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是一个艺人一幅戏担,不论是大戏还是小戏,文戏还是武戏,生旦净末丑,所有的吹打弹唱耍都出自一个艺人的手。而且音乐多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十分清新,古朴自成一派。最出名的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是最多的。

布袋戏其实表演的大多是齐聚和邵阳花鼓的传统剧目,很多民间艺人赋予了它独具的特色,这也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原始布袋戏,当地人也喜欢称它为被窝戏,因为它所有的一切都被囊括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给人带来欢乐。

四、邵阳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文化,为什么?

1、湖南祁剧: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剧。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

2、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

3、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后一代传人高腊梅创作了29个年画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亲》。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2年,滩头年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一批项目。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