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经典民俗轻音乐
1.归去来兮-纯音乐
好似久远到旷古未闻的声音,也许一生的梦换来一句,门外已是千年的风雨,万年的飘零。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多少次在秋风里,冥想着记忆的颜色,记忆披着芊芊月华凌空而来,散在错错落落的光影里.
2.穿越-墨明棋妙
笑能解千愁?对酒当歌,伤笛迎风而奏,晚风轻拂。只做片刻的逗留,木萧萧,欲说还休。浪滔滔,功与名,尘与土,一抔净土掩风流。静默中观花,看云起云落,花开与花落,如斯而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尘间的风风雨雨,变得风云际会、纵横捭阖。
3.二十二桥枫别雨-墨明棋妙
今夜,我于雾岚之外,繁花醒木之间,细读古文,轻吟诗词,携一身古典情韵,烟云缭绕,空气中漾着一股茶香,还荡进一缕缕的音符,味觉和嗅觉纠缠在一起,言语也变得支离破碎,随点点音符入耳,漫步在风中,思绪飘起,飞舞在凛凛夜空。
4.乱红-纯音乐
诗人已去,诗句凋零,却有诗韵独存,力断长风,气贯长虹,溢满长空。春的绚丽,夏的炎热,秋的肃杀,冬的寒凉,镜中人影渐衰,心灵仍似蓓蕾,几经辗转,将往事封存却又无奈忆起,终究拗不过信念,仍不怨不悔,仍借助明朗的笑、繁杂的琐事以及一些文字将空虚填满,仍在暗夜里感悟晏几道“一曲啼乌心绪乱,红颜暗与流年换”,牵挂着渐渐远去的青春于是暗自唏嘘。藏身于一片迷雾之中,任我们千呼万唤,终却无声。
5临安初雨-小旭
晚鸦暮林,飞花零落,为何如此轻易便跌进尘埃里?不在眷恋江南的烟雨西湖的迷蒙吗?散作一地虚华的碎片,尽管鬓未如霜,尘,却早已满心满面。庄子说,“相喣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只是,如何才能达观地相忘?揉碎桃花红满地,匆匆一瞥,从此灰飞成烟灭。
6.皓水莫负-墨明棋妙
迢迢河汉,终渡不过那贪嗔爱痴。无语凝噎。风中尽成唏嘘句。人间的红莲依旧盛放,零落成泥碾作尘。谁想到坠落尘缘,会纠葛成几世的沙?清愁若苦,梦犹在,那一瞬,我拈碎了手中的花瓣。保留一缕若隐若现又无悔无怨的牵挂,就像笑拈莲藕时那百折千回的丝,直到在红尘中慢慢变老。临晨,携露珠与草,簇拥一盏微明的灯。沦为了过客,沦为了行者,只为觅伊人。何谓伊人?错过了季节,错过了花落与花开,错了此时与那时。
7.御剑千山梦-墨明棋妙
时间的匆忙,带走了很多的美,甚至我们还来不及去感受有些美.流浪的蝶,带着梦,飘泊在这山与那山,城市与城市之间。歌声从遥远地方传来,心境都是音符,苍穹在伴奏。
8.霜月夜-墨明棋妙
流水落花心情不老。凉气氤氲,微雨淡烟在阴壑的空气里化作轻愁,闻听窗外淡雅的清风,感受岁月浓重的呼吸,我看见时间呼啸而去,只留一路风尘湮灭美丽的过去。携同所有悼念青春的落叶,倾听一种呼唤,飘落的花,一个杂糅的季节,喜悦与伤感同在,期望与失望相间,生机与衰亡粘连。就这样,站在人生舞台上,一个人,行于萋萋芊芊苍苍蓁蓁间,在旷野里独自牧放着悠远的笛声……罡风凛冽,我于是换一种欣赏的眼光品味浮光掠影里的苦涩。忘记自己身在何处,拆开红笺小字倾听远方的歌,看炊烟袅袅,在孤独中遐想,问君能有几多愁..
9.Palace Memories(Sunset)-S.E.N.S
有言便浅,那是一个令人怦然泪下的字眼!相逢何必曾相识,是浅情地久天长;纵使相逢应不识,方是此情亘古缠绵!时肥时瘦的江南词已不敢再言,只深刻于心灵深处.纵歌平生,我笑得很甜,泪却潸然而下.
10.紫禁花园-李志辉
这首充满中国味的音乐确实勾起了我的心弦,随着悠扬旋律的开始,我仿佛置身于其中, 感受紫禁城伟大而多舛的命运,和中国人的智慧与不屈的品格,我心里说不出的一种自豪感
这让我想起了s.e.n.s的palace memories,虽然表达的主题类似,但其风格又不同,后者更加显得凝重,震撼力更强些吧。。。。。
寥寥数语,不能道尽,我始终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1.琵琶语-林海
世间有诗如此: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人不解它意,问我,我只是含泪无语!不是不知道,不是不敢说,那是用心说出的一句,叫我如何用语言来注释?岁月无辜,帮我心悟它的意蕴.那是人间最无奈的声音,是没有痛迹的翅膀早已经在心中飞过
广东有什么著名民间音乐?
广东民间音乐:
海珠咸水歌、潮州音乐、台山民歌、客家山歌(东莞)、东莞咸水歌、惠东渔歌、八音锣鼓、电白民歌、高州山歌、茂南山歌、十八学士、十番锣鼓、信宜民歌、竹板歌、唱春牛、禾楼歌
地区民歌代表作?
陕北民歌:《蓝花花》、《走西口》、《五歌放羊》、《赶牲灵》、《用户八路军》
青海:《上去高山望平川》
山西:《绣荷包》、《刨洋芋》
陕西:《脚夫调》《赶牲灵》《三十里铺》《黄河船夫曲》
《秧歌舞》东北民歌 【秧歌是我国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流行于陕西、内蒙古、东北等地】
中原民歌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解放区的天》曲调根据河北民歌《十字调》改编写成
江苏民歌《茉莉花》
南方民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广泛流行着“楚生”和“吴声”之类的民歌。楚生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两千多年来,这种风格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通常,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云南:《小河淌水》、《弥渡山歌》《猜调》
浙江:《对鸟》(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前两段徵调式,后两段羽调式)
湖北:《龙船调》、《幸福歌》(蒋桂英根据湖北天门的一首小调改编而成,采用领、合的演唱形式)
《太阳一出照四方》是湖南小调
四川:《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风格特点:歌词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蒙古族 音乐的风格,是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状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民歌体裁:分为长调(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短调两种。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舒缓起伏较大,音域宽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具有抒情性(牧歌、赞歌、思乡歌),如《牧歌》、《辽阔的草原》
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巨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如《森吉德码》、《嘎达梅林》。
藏族
早在12、1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藏族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
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
藏族的民歌常与舞蹈密切结合,常见的歌舞有堆谢(《正月十五那一天》)、囊玛(《阿玛勒火》)。民歌主要有山歌、牧歌、情歌等。
《宗巴朗松》(是一首囊玛音调)、《酒歌》
西藏民歌代表作品:《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宗巴朗松》《天上飘着彩虹》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是藏族民歌。藏族舞蹈形式:锅庄、弦子、踢踏舞(堆谐)。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 “龟兹乐”“ 疏勒乐”“ 高昌乐”“伊州乐” 以及“回纥乐”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民族风格。
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维吾尔族民歌代表作品:《掀起你的盖头来》《牡丹汗》《阿拉木汗》《新疆好》《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就是以手鼓为伴奏乐器的表演性舞蹈。
《一杯酒》是新疆民歌
《送我一枝玫瑰花》是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弹拨乐合奏是由扬琴、琵琶、柳琴、阮等弹拨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
少数民族乐器介绍:
新疆:弹布尔、手鼓(新疆各少数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艾介克、热瓦普
藏族:扎木涅、根卡
冬不拉 哈萨克族古来的弹拨乐器 冬不拉弹唱《金色的阿勒泰》
我国民间优秀民歌有哪些
1. 茉莉花 2.青藏高原3. 东方红 4.南泥湾5.在那遥远的地方
6.成都印象7. 走西口 8. 草原之夜 9.康定情歌10. 你的眼神
11. 赞歌 12. 好日子 13. 摇篮曲 14. 十送红军 15. 敖包相会
16. 掀起你的盖头来 17.阿里山的姑娘 18.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9.乌苏里船歌
20.月光下的凤尾竹21.牧歌 2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3.吐鲁番的葡萄熟了24.出塞曲 25.阿拉木汗26.北京的金山上 27.北国之春 28.蒙古人 29.小河淌水 30.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31.洪湖水浪打浪 32.半个月亮爬上来 33.新疆好 34.北风吹 35.浏阳河
36.珠穆朗玛37.思乡曲 39.蝴蝶泉边 40.美丽的姑娘
41.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42.边疆处处赛江南 43.三十里铺 44.九九艳阳天 45.紫竹调
46.谁不说俺家乡好47.长城谣 48.山丹丹开花红艳艳49.兰花花 50.草原夜色美
51.月亮走我也走 52.龙船调53.想亲亲 54.星星索 55.在银色的月光下
56.深深的海洋 57.小白菜 58.回娘家 59.毕业歌 60.凤阳花鼓
61.黄土高坡62.美丽的心灵 63.满山红叶似彩霞 64.那就是我65.永远和你在一道
66.红杉树 67.弯弯的小路 68.擦掉吧,伤心的泪 69.走进西藏 70.对花
71.请到天涯海角来 72. 花儿与少年 73.八月桂花遍地开74.采槟榔 75.采红菱
76.沂蒙山小调 77.渔光曲 78.小背篓 79.太阳岛上80. 毛主席的光辉
81.送情郎 82.高天上流云 83.森吉德玛 84.孟姜女 85.二月里来
86.牡丹之歌 87.辣妹子 88.冰山上的雪莲 89.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90.青春舞曲
91.草原恋 92.达坂城的姑娘93.天涯歌女 94.下四川 95.红豆词
96. 马儿啊你慢些走 9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98.月牙五更 99.马铃儿响来玉鸟唱 100.小放牛
101.逛新城 102.人说山西好风光103.桃花红杏花白 104.亲疙蛋下河洗衣裳 105.大红公鸡毛腿腿
106.娃哈哈 107.太阳出来喜洋洋 108.放马山歌 109.五指山歌 110.桔梗谣
111.采茶扑蝶 112.新货郎 113.交城山 114.刮地风 115.拥军秧歌
116.山歌好比春江水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2.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一、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处于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二、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三、西部佛教文化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四、西南高原多民族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五、东北部受萨满教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1)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六、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七、中原及东部沿海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有哪些好听的民俗歌曲
01.采茶舞曲(浙江民歌调) 李玲玉
02.回娘家(河北民歌) 张彤
03.编花篮(河南民歌) 俞淑琴
04.崔咚崔(湖北民歌) 周友金
05.姑苏风光(江苏民歌) 赵莉
06.斑鸠调(江西民歌) 屠洪刚
07.崖畔上开花(陕西民歌) 李玲玉
08.蘑菇头号(浙江民歌) 周友金
09.赶小海(云南民歌) 赵莉
10.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屠洪刚
11.猜调(云南民歌) 周友金&俞淑琴
12.小放牛(河北民歌) 屠洪刚&俞淑琴
13.采花(四川民歌) 李玲玉
14.龙船调(湖北民歌) 俞淑琴&周友金
15.采茶谣(江西民歌) 赵莉
16.牧歌(内蒙古民歌) 张彤
17.贵州山歌(贵州民歌) 赵莉&屠洪刚
18.无锡景(江苏民歌) 李玲玉
19.打着山歌过横排(江西民歌) 周友金
20.挂红灯(内蒙古民歌) 俞淑琴
21.秋收(陕西民歌) 赵莉&张彤
22.大板城的姑娘(新疆民歌) 屠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