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海口,包括风俗习惯,文化等等
海南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指、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海南岛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节(原称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岛欢乐节”。
另外海南的节日还有:万宁文灯节、南山长寿文化节、海南热带雨林节、三亚国际啤酒节、三亚国际广告电视艺术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等。
海南岛重要赛事有: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世界小姐、世界先生等。
土特产品
椰子食品:椰子糖果、椰丝、椰花、椰子糖角、椰子糕、椰子酱等。
民族工艺品:牛角雕、藤器、海南红豆、木画、木雕、根雕系列产品
金饰品和珠宝:条纹珠、金刚珠、佛珠、星月珠、琼珠、海水珍珠、天然水晶
热带果脯及鲜果:咖啡、胡椒、牛肉干、鹿制品、海产干品、特色茶、芭蕉、菠萝、菠萝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海南柚子、红毛丹、黄皮、荔枝、青椰、糖棕、红椰、榴莲、龙眼、芒果、人参果、木瓜、香蕉、马来葡萄、杨桃、腰果、山竹、鸡蛋果、柠檬、酸豆、蛋黄果、猴面包、西番莲、神秘果、橄榄、槟榔
传统名菜
“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当地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家鸡啄食,体质极佳。文昌鸡的特点是个体不大,重约1.5千克左右,毛色鲜艳,翅短脚矮,身圆股平,皮薄滑爽,肉质肥美。海南人吃文昌鸡,传统的吃法是白斩(也叫“白切”),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质原味。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海南人称“吃鸡饭”即包含白斩鸡在内。白斩文昌鸡在海南不论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场。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备受推崇,名气颇盛。
“四大名菜”之一的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而又以该镇加祥街一户丁姓居民饲养的番鸭最为出名。其养鸭方法特别讲究:先是给小鸭喂食淡水小鱼虾或蚯蚓、蟑螂,约二个月后,小鸭羽毛初上时,再以小圈圈养,缩小其活动范围,并用米饭、米碜掺和捏成小团块填喂,20天后便长成肉鸭。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加积鸭的烹制方法有多种,但以“白斩”(又称“白切”)最能体现原质原味,因此最为有名。
“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 肉肥膏满著称,与文昌鸡、与积鸭、东山羊并列为海南四大名产。“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 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四大名菜”之一的海南东山羊地方风味莱。用特产万宁东山岭的东山羊肉,配以各种香料、味料,经过滚、炸、纹、蒸、扣等多种烹调法精制而成。
另外“曲口海鲜”产于东寨港,“石山羊”产地海口市琼山区羊山地区,“临高乳猪”产地临高,“海南粉”产地海口市灵山镇,“抱罗粉”产地文昌抱罗镇,“后安粉”产地万宁后安镇,“清补凉”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
海口民俗作文600字 风俗习惯,不要太短
海口人爱国爱琼,勤劳朴实,诚信善良,热情好客,礼貌重教,容纳百川。语言属闽南语系,多地方方言,在公共场合交流多用普通话。喜食海鲜和大米,擅长海洋贸易而不治蓄藏,开放意识浓厚而多有传统信仰。喜听琼剧,远播东南亚沿海。民居多依山傍水而建,村庄四周均绿树环抱。穿戴整洁,色调柔合,外出劳动者多戴草帽竹笠,传统居民多
在房屋顶上向阳坡中间垒一台面,其上放置一盆、罐,说能避邪,在门外的壁上一侧设置敬天香,祭祀神灵。
海口除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节日活动外,另有独特的节日文化习俗,主要有:
(1)军坡节
军坡节是琼州官民纪念偶像的节日,最早是为纪念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在海南岛首设郡县而举行的节日,大约形成于东汉时期。以后又有纪念三国时期的武将关羽、陈隋时期的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冼夫人,再后发展成为供奉的神灵和纪念祖宗的活动皆可称为“军坡节”。“军”与“君”同音,“坡”海南地方语有“君居之地”意,故也称“君坡
节”,即纪念君子所居之地的意思。在节庆活动中,模仿军队出师的仪式称“装军”,整个活动期间均称“军坡节”。其中,以琼山区遵谭镇的军坡节起源时代最早,约在东汉;以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规模最大,地点在新坡镇,影响遍及海口城乡,至今长盛不衰。“军坡节”的内容又分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军坡节称为减性节(主要劝诫人们积德行善、谦恭仁和,故称减性);农历七月十五的军坡节称中元节(专门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服务的节目,如施舍饭菜、提供住宿、给予钱物等)。表演开始,随着指挥的一声令下,武队迅速分开,拉开架式,双双对打,乐队齐奏,龙腾虎跃,华灯齐亮,彩旗飘扬,热闹壮观,目睹者达100万人次以上,丰富和活跃了海口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
(2)元宵换香节(换花节)
海口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在府城流行换香。届时,城内和郊区居民不分男女,手里均握着一把燃烧的香火,与行人互换,并互祝新年安康幸福。也有人折街旁的榕树枝互换,称为“摘青”,意即祝愿人们像树木一样永葆青春。
清宣统年间的《琼山县志》记载:“元宵府城妇女尽到总镇衙前折取榕叶之偷青,或燃香城门祀之以祈有子,孩儿则抚摸总镇衙前两旁石狮,以祷平安”。说明海口此风俗节日沿习久远,以后每年不断。每逢节日,人人聚集在大街小巷之间,无论认识与否,皆可互换香火,说几句祝愿之言。由此,也留下曲折奇离、娓娓动听的美丽传说。演变成了男女换香的节日。
琼剧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海南岛大众百姓和海外华侨十分喜爱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琼剧历史悠久,和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一支。
明《正德琼台志》:"迎春日,卫所扮装关王会游街,至十三日毕。集庙中演所装游艺机会之红。"《琼州府志》也说明正德以前,有演杂剧酬神赛会。
《猥谈》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1755年续修的《琼山县志》称"正月下浣,乡民况抬本境之神,聚会饮酒,演唱土戏。"
由此可见,在明未清初,已流行用土语演戏了,这土戏就是琼剧的前身。于后,它吸收闽南戏,广东潮州正音戏和海南民歌、道坛乐曲而逐步形成了琼剧,琼剧诞生后,主要流行于海南岛各县,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开始向海外和国内一些地区传播,雷州半岛也十分滚行,其后随华侨出洋流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现在南洋群岛还有一些班团在演出琼剧。
琼剧的艺术遗产丰富。它的传统剧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戏(以唱功为主)如《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多出;二是武戏(以做功、武打为主)如《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等四百多出;三是文明戏,又称时装旗袍戏,如《空谷兰》、《断肠草》等一百三十多出。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古装、现代剧目,总有一千五百多出。还出现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这些剧目,故事动人,唱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琼剧的行当角色起初只有生、旦、净、丑四个大行当,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才发展为生、旦、净、未、丑、杂六大行当。文戏的小生大都手执白纸小扇,以示文雅、潇洒。花生鼻梁只涂小块白粉,扇子往往插于颈间,脚多于前后左右伸缩,以表轻浮放荡。生、未登帐、升堂,往往踢开袍角,叠上碎步。武戏的开功属南派,使用铁、铜武器,还渗有杂技、魔术的表演。
琼剧唱腔板腔分为"程途"、"中板"、"苦叹板"、"腔类"、"专腔专用类"等五大类。解放后还创造了一些板腔。
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海南在元代已出现手托木头戏。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捧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整体约宽八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偶的头部增大,约有40公分,眼睛改进为能转动,舌头能伸能缩。
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主要板腔为中板,演出剧目除外地传入的杂剧、传奇剧目外,也有由本地艺人根据传说和本地故事改编而成的剧目,这标志着海南的公仔戏已完全成熟。有自己的独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编自演的本土艺人队伍,伴奏音乐全部运用本土的八音乐器乐曲。
解放后,公仔戏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得到不断的充实、发展和提高,成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艺术。主要包括:
偶像制作工艺、公仔戏之偶像是木雕工艺美术的杰作。公仔戏的偶像现今一般有20多种,角色比较齐全。
偶像的表演由导演者在幕后操纵,导演者一手撑偶像中的主棒,一手撑偶手双棒,导演操纵偶像时,手与曲肘并用。操纵木偶的表演程式有手势左右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跑马、射箭、上下步、扇花、晃牛耳、打虎架、滚翻、跳跃、舞步、眼睛转动、胡须拂动,嘴张合、舌伸缩,手抓拿等约20种,根据剧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内涵丰富的海口饮食文化
海口的饮食文化,虽不象广州那么名声在外,但海口借助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当地特色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瑰宝,且以海阔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引了众多来自大江南北美食汇集于此,同时有富有国际化的风味餐饮也遍地开花,汲取了各地精华菜肴的海口,越来越五味杂陈,既延承本土化特色又增添了多元之态。同时伴随经济发展和开放的潮流,海口市民对饮食的要求提高了,饮食方式不断与时俱进。
海口饮食的传统性和继承性,不管是简陋的街头的传统小吃,还是装修别雅的高档餐厅里的大餐都曾领略过。海口饮食的特色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备受普罗大众追捧的散发着古韵典朴气息的老街里的传统美食。
老海口皆知,市内几条老街是传统地道小吃和菜肴的聚集地,在解放路,博爱路,新华路抑或得胜沙一带的老街的巷隅旮旯内,你总会找到历史悠长的最地道海南小吃和菜肴,小吃诸如猪血,猪杂,炒螺,鸡屎藤,红塘汤圆,各式泡菜应有尽有;海南粉,抱罗粉,后安粉,猪脚饭,牛腩饭遍布于此;海南四大名菜东山羊,和乐蟹,文昌鸡,加积鸭也一应俱全。
虽然老街小吃用餐环境普遍简朴和陈旧,但因闻名,地道,实惠,因此没有阻挡许多暮名而来的市民和游客搜罗海口传统美食,畅享地道美食的热情。嘴谗的时候,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妨逛逛老街,一定能令你既感受到老街的古韵情调又能大饱口福的!
海口的小吃兼具了海南小吃的地方特色,海南小吃有海南各地方的小吃组成,每个市县一般都会有自己地方代表小吃,这些地方小吃统称为海南小吃;其中以海口,文昌、万宁、三亚、五指山、琼海、陵水地方小吃为主要代表,它们体现了海南小吃的主要特色。各地方的小吃都是海南小吃一个部分,体现了海南小吃一些特点,而这些,作为海南经济文化中心的海口,你都能品尝到。这充分体现了海口饮食的民族本土化元素明显,是海南传统饮食的一个集散地和汇聚地。
海口很好地将海南的本土风味饮食完好地继承下来,这都全靠饮食从业者对海南饮食的热爱,最可贵的是他们将这种地域特色的饮食不断推向前,保留下来的本土饮食也成了展示海南的一个窗口。
海口饮食另一特色是融合性,因为早期的海南隶属广东辖区管理,海南的生活和广东自然而然在根源上产生融合,海南的地方饮食文化也受到广东文化的影响明显,特别从海南撤区设省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海口市民不再囊中羞涩,外出吃饭,聚餐娱乐成了越来越市民的家常便饭。
海口的茶文化充分体现了海口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也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水涨船高了。喝茶的市民大多是结伴而来,有的携老带幼,有的呼邻唤友,来此聊天品茶,叙旧谈情,其乐融融。有人说海口人是最幸福的,您看海口的老爸茶店常常人声鼎沸,市民点上一壶茶,阅一份报,聊彩票论世情,就这么坐上一整天的生活情调,俨然成了海口既显眼又特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生活常态与广东的茶楼文化有异曲同工指出,其实讲究的是品位和休闲,这一点对海口的影响极其深远,两地文化的融合性在此也有所体现。
海口饮食的多元和包容性也是文化的一大亮点所在,也值得一谈,由于海口是个外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加上海口人民的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和兼收并蓄的热情,吸引了外来饮食文化在此生根发展,各式餐饮场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市民的用餐选择越来越多,遥远的美食,在海口,却近在咫尺,随处可享。
海口这个城市的特色是什么
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城市服务功能齐备,交通便利。美兰机场距市区18公里。港口主要有秀英港和新港。与全省各市县有公路相通,公交车四通八达非常方便,市内各类出租车日夜运行。另外,海南岛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使海鲜成为海南的一大特色菜,海美食也是花样繁多,地方风味独具一格。土特产品有咖啡、椰子糖、椰茸、天然椰子汁、椰子酱、香蕉、菠萝及菠萝蜜等热带水果。 作为海南的商业中心,汇聚了全岛各地的商品。的大型商场近年来增加了一些,除了原来的乐普生、第一百货、生生百货外,还有DC城、明珠广场、东方广场等。另外,您还可以走访一下传统的民间集贸市场,顺便还可以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海秀大道是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宾馆附近地段,云集了许多旅游纪念品商店。其中,装潢考究的一般都是珠宝店,主要售卖海南特产的南珠、水晶、玳瑁;也有许多土特产商店,您在这可以买到兴隆咖啡、胡椒、椰糖、牛角雕、椰雕等海南特产。它们一般都是厂家直销店,因此,价格不会很高。黎族风情的纺织品及工艺品在大商场里都有卖,送给在家的亲朋好友不愧是好礼物。大东门市场是海鲜干货的集散地,您可以从这带回海南人喜食的红鱼、鱿鱼等。 还有,别忘了到白龙南水果批发市场走一趟,海南的芒果、菠萝、菠萝蜜、椰子、杨桃……,可是您在其他地方尝不到的美味。如果您有勇气的话,不妨尝一尝热带水果之王--榴莲。它的气味虽然非常刺激嗅觉,但是味道确实不错!以下是特色产品的介绍。 珍珠 海南有许多珍珠养殖海水珠,专门出售珍珠的店铺也很多,所以要注意有一些不法商贩以假乱真。最好是去一些大的珠宝商行里购买,比如京润珍珠,专卖店位于海秀路望海楼对面,66750129。如果在个体铺面购买的话,要注意鉴别,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两颗珍珠互丰摩擦,有涩的感觉就是真的,光滑的主是假的。不过质量是根据年限、大不、圆润、颜色、穿孔技术等等来定的,你未必有经验,不过记着侃价,至少要一半。另外,只有海水珠才是海南特产。 黎锦 黎锦古称“吉贝”布,是黎族人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手织出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负盛名,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到,有纺、织、染、绣等四大工艺,色彩一般是红、黄、黑、白几种,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图案。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筒裙的式样类似短裙。 椰雕 用椰子壳雕刻而成,有可爱的椰雕娃娃、精致的钥匙扣、装茶叶用的,憨憨的椰雕猪,还有挂在墙上的椰雕画、其它形态的椰雕工艺品……呀,真是数不胜数,来海南可千万不要忘了带一件回家哦。(lixiang) 珊瑚盆景 珊瑚盆景是海中奇葩,产于热带海洋,人称"海石花"。其实,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矿物,而是无数珊瑚虫(一种生活于热带海域里的腔肠动物)的遗骸集结而成的化石,在海中天然长成,奇形怪状、美妙绝伦。白者胜雪、红者如血、绿似翡翠、黄色类金。这些"海底奇花"再经过工匠们的加工,配上贝壳海柳和精致的底盘,便成为雅俗共赏的、各种各样的珊瑚盆景。 贝壳系列产品 多种多样的贝壳螺壳,形状奇特,色彩斑斓。其中虎斑贝、白玉贝、夜光贝、五爪螺、猪母螺、珍珠贝、贞洁螺、唐冠螺、七角贝、猪耳壳,以及可作烟灰缸的马蹄螺、渔民作用号角的大角螺等等,都是惹人喜爱的天然工艺品,用光滑油亮的海贝壳雕琢、镶嵌制成的各种画屏、器具、摆设等,具有色泽明丽自然,格调名贵雅致的特色。贝壳又被制成多种多样实用工艺品,如酒具、摆件、挂件、项链胸饰等,精美华贵不亚玉石。贝雕也很有特色。海南贝雕工艺在明代就有很高水平,并且逐渐和古老的椰雕工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凡精制的海南贝雕,都与椰雕拼合、镶嵌而成,或者用椰雕作座架。明丽的贝雕与古朴的椰雕对比强烈,夺人眼目。近年,以椰林风光、天涯海角、五公祠、马鞍岭火山口等海南名胜古迹为题制成的各种小件贝雕画,很受旅游者欢迎。 蝶翅画和其它动植物标本系列产品 以蝴蝶翅膀为主要材料,利用其独特的花纹,采用特殊工艺拼贴成的有油画、国画、水粉画效果的工艺画。该画纯手工制作,原料珍贵,是高档艺术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曾被故宫博物馆收存馆藏。目前海南制作的蝴蝶画有200多种规格和品种。海南森林覆盖率51.5%,蝴蝶资源丰富,共有500多种,尤以尖峰岭、吊罗山等山区为最。各种蝴蝶中,金班凤蝶,透翅宽带凤蝶、箭纹丽蛱蝶、啄蝶、紫光蝶等属于国内罕见品种,那些数量大而又不在国家保护品种之列的蝴蝶资源,为海南蝶翅画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01.35亿元,年均增长12.1%;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83亿元,年均增长21.4%。自1992年以来,跨入“中国城市综合环境实力50强”、“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并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未来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努力建成环北部湾的重要经济城市,华南地区的花园城市,国内外理想的第二居住地,世界上著名的热带风光滨海特色的绿色国际性城市。 名吃海南粉 海南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流传历史久远,在海南岛北部的琼山市、定安县和澄迈县的市镇居民中食用比较普遍,而且是节日喜庆必备的象征吉祥长寿的珍品。海南粉有两种:一种是粗粉,一种是细粉。粗粉的配料比较简单,只在粗粉中加进滚热的酸菜牛肉汤,拌少许虾酱,嫩椒、葱花、爆花生米等即成,叫做“粗粉汤”;而细粉则比较讲究,要用多种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搅拌腌着吃,叫做“腌粉”。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这类“腌粉”。 多味浓香、柔润爽滑、刺激食欲,故多吃而不腻,爱吃辣的加一点辣椒酱则 更起味,吃到末尾剩下少量粉时,加进一小碗热腾腾的海蚌汤掺和着吃,更是满口喷香,回味无穷。 海口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多,加之近年新开发了不少旅游区和景点,游览内容十分丰富。比较著名的有五公祠、海瑞墓、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秀英炮台、人民公园、万绿园、假日海滩、热带海洋世界、金牛岭烈士陵园、滨海公园、石山火山口等等景区各具一定特色,且位于市内,交通方便,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新景区的相继建成标志着正在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商务会展、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 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 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是2000年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位于西部的龙桥、龙泉、永兴、城西等羊山地区,距市中心约7公里。北起沙坡水库南端,南至龙泉镇国杨山,东起龙桥镇的三角园村、博片村、昌荣村、儒陈村和城西镇的坡训村一带的山林,西至永兴镇的博昌山,总面积2075.27公顷,约31100亩。 五公祠 该祠又名“海南第一楼”,位于市区与琼山市接壤处,这片木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纪念的是唐宋两代被贬职,而来海南的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祠内五公石雕栩栩如生,满面思绪。五公祠近旁有学圃堂、五公精舍、观稼堂、苏公祠、拱桥、荷池、风亭、琼园等,构成了一组古建筑群落。 世纪大桥 大桥全长2663.606米,其中主桥长636.60米,主桥为双塔双索面三跨(147+340+147)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斜拉桥,桥面宽29.8米,两侧设人行道。主塔呈钻石型,塔高106.9米,主塔基础为圆端型沉井,上口面积29.8米×18.6米,下口面积30.4米×19.2米,深40.1米,斜拉索每一单面22根,共176根。 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创建于1951年,位于市区大英山,海拔20米,面积350亩。公园正门入口处,有1954年4月建成的海南解放纪念碑,碑上有朱德同志的亲笔题词。全国按功能分区划为东西湖游览区、烈士纪念区、热带植物标本区、兰圃等。烈士纪念区有冯白驹将军塑像及纪念亭。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位于秀英区东山镇,距市中心27公里处,是中国首家以热带野生动植物博览、科普为主题的公园,是海南省重点旅游项目,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整个园区面积达2000余亩,世界的珍稀保护动物200余种,数量达4000余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