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的结婚习俗,你知道哪些?
所谓“十里不同俗”,山东地盘儿不小,结婚习俗也是五花八门,但有一些是有共性的,新郎来新娘家迎娶新娘的时候,热闹就开始了,这个时候,新娘的闺蜜和亲友们可以尽情地各显神通,“刁难”新郎。先从吃喝开始,水果、甜点、水饺都可以有,但是里面的“文章”嘛,就大有做头咯。一个小小的饺子,一张不透明的饺子皮,可以包含无数可能,答主就见过饺子里面包上芥末辣椒大蒜的,煮个半生不熟,新郎一口下去,自己脑补吧。象征性地吃喝完毕,就开始“进闺房”了,这个时候,新娘家里人会“堵门”,新娘一方的人在房中,新郎一方的人在房外,双方展开人和力的双重“博弈”,新郎会事先备好多个红包,力量解决不了的事,交给红包办,一个个红包从门缝中塞进,拿到的人也就自觉撤出了,毕竟都是图个乐,好戏还在后面呢!
山东结婚有哪些传统习俗?
在济南市城区部分流行的“初婚者的婚礼仪式要在中午12点以前结束”之民俗,是一个“局部的、范围不大的婚俗”且形成历史并不长。“花红小轿到门前,一步一步保平安;八仙桌子堂中摆,一对喜蜡列两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乃至之前的明清时期,老济南婚礼中,最讲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进门”,“进门前一定要放起鞭炮来,先迈火盆,再迈放着苹果的马鞍,象征红红火火、平平安安。”进门之后,老济南人的“拜堂”也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别。老济南人时兴“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高堂、四拜夫妻(对拜)”的四拜法,这里的“拜”,不是鞠躬而是磕头。拜过堂之后,才算正式成了亲,这时候要改口称呼双方父母为爹、娘,父母会发给新人红包,表示对婚事的认可、对新人的疼爱。
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推移婚俗文化也在慢慢的改变,不变的是人们在婚礼中的喜悦心情。都说难打当婚、女大当嫁,婚礼也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变得更加的讲究,当然也还保留着一定的传统。下面的 山东文化 为你带来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在沂蒙山区,结婚男方家叫“娶媳子”,女方家叫“出门子”。当地的婚嫁习俗通常为不找同姓、不找同村,除少数人自由恋爱结合外,大部分人先由媒人“说媒”,再经双方“访媒”,认为门户相当,即可定亲。婚礼前一日,男方派人到女家下“催妆”,送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红盖头布)、环子(一种手饰)及“四色礼”。
女方将列有送嫁人数、上下轿朝向及时间、“镇物”、忌讳等内容的“婚单子”交来人带回。晚上进行“暖轿”,即男方雇佣的鼓乐手到女家吹奏细乐。深夜女方家长给女儿收拾陪嫁用品,叫“装柜”。第二天新娘坐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时,新郎迎出门外,一对新人踏着红毡(或苇席)缓缓前行。进大门时,燃放鞭炮,奏乐,这在当地称“过门”。随后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
孔府婚礼
孔府婚礼则尽显孔门大家风范,颇具典范意义,代表了鲁地的婚俗风尚。
凌晨,身着古代状元新郎装的新郎,由伴郎压轿前去迎亲。新娘化妆,换衣,佩戴凤冠霞帔,等待出嫁。新郎到后,在众人的喝彩声里,新娘入轿,送亲人员随即登上马车。在起轿之际,炮响3声,鞭炮与唢呐同时响起。大队人马行至孔府门前,举行一个简短仪式。在仪式上,新郎、新娘表达对先祖的无比尊重和感恩之情,并虔诚祈祷。
抵达新郎“府第”后,新郎以红绣球牵引新娘下轿,新郎、新娘脚踩芝麻秆(寓意为“节节高”),跨马鞍(寓意平平安安),跳火盆(寓意为生活红红火火),进天井。一番“繁文缛节”过后,拜堂仪式开始。入洞房后,新郎手持由红纸包裹的秤杆(寓意为称心如意)挑开新娘的红盖头,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迎娶拜堂、举办喜宴,其内容的安排、形式的创新由男方和“总管事”共同完成。
桓台“结婚六步曲”
在桓台,婚仪程式分6步:第一是订婚;第二是通柬,俗称“大相”;第三是下帖;第四是娶亲;第五是拜天地;第六是坐帐。过去拜天地时,新娘要抱“四书”,踏红毡,跨马鞍,现多由司仪主持,新人三拜,后入洞房。过去新娘入洞房后,要定向坐帐三日不得出门,其间由近族“送小饭”,新郎陪餐。现在,新娘可自由出入,宽松了许多。
山东结婚风俗 山东结婚有什么风俗?
1、订婚:男女双方经过认识之后,如果有意结为伴侣,可以到男女任何一方的民政局去登记,领取结婚证。2、婚礼:结婚当日新娘由自己的父亲或者是兄长背到新郎家里,然后拜堂成亲。3、闹洞房:在婚礼结束之后,新郎新娘会被要求和亲戚朋友们一起闹房,这个时候新郎新娘会被整的非常的难堪。4、回门:结婚三天之后,新娘要和自己的新郎回到自己的娘家,然后再由新郎的兄弟背着新娘回到自己的家里,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婚礼的仪式了。5、拜堂:在结婚的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会被新郎新娘的家长要求在自己的家里拜堂,然后再举行结婚仪式。6、回门:结婚三天之后,新郎和新娘要回到新郎的娘家里,然后再由新郎的兄弟背着新娘回到自己的家里,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婚礼的仪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