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筑大观:遥望古楼陈韵悠长
云南建筑蔚然大观
类型众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风情
独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古楼
这里有文人墨客咏诗作画
也有游人登高览胜、休闲 娱乐
把城市点缀得古色古香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云南的古楼吧!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大观公园内。为云南巡抚王继文命人修建,大观楼面临滇池,三层建构,全楼结构稳重精巧,和谐美观,体量适中,庄重秀丽。既与我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其昆明“五墨”彩绘及挑檐檩枋头木雕均为象头或花卉图形等,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
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创作180字长联状景怀古。情景交融,文采飞扬,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现悬挂于一楼南门两侧长联长5米,阔0.65米,作覆瓦状。大观楼既为滇中古建筑珍品,又与其长联相映增辉,形成滇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昆明深厚的人文积淀相结合的文化景观。
近日楼
近日楼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始建于元代,作为老昆明的一景,近日楼拥有许多的楹联,名家名人的题字悬挂在近日楼的楼上楼下,美不胜收。明清时期的“近日楼”附近,商业发展迅速,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极为繁荣。南门内外两层,均建有城楼,外层为丽正门,内层为正义门,门上所建城楼即“近日楼”,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雄壮威严。
今日所见的近日楼,南移了近九百米,它的原址,现在成为了南屏步行街的中心部分,也是昆明最为繁华的地段,与东、西寺塔之间重建,组成“老昆明”风貌。
朝阳楼
朝阳楼位于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城中心,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巍峨挺拔、气势雄伟。
三楼屋檐下悬挂着“飞霞流云”“雄镇东南”的巨字匾额,由清代保存至今。檐角挂有铜铃,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
五华楼
五华楼位于大理古城中心,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五华楼分为钟楼和鼓楼,有贵宾至此就会钟鼓齐鸣。登上五华楼,就是站在古城的中心,可观东、西、南、北四方。它也是古城的至高点,它也见证着整座城池的兴盛与变迁。
五华楼走过千年沧桑,几次被焚毁又几次重建。现在的五华楼是1998年重建的,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下面一层为台座,上面三层为楼。
文献楼
文献楼位于大理古城南门外,楼额悬挂“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雄伟壮丽。文献楼立在砖石结构门洞上,楼上有两对楹联,其中之一为近代大理文人周仁撰写的长联,这幅联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大理风情。
文献楼横跨在南面进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两旁柳树成荫,拂面依依,颇有诗情画意。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
大理古城南城门
大理古城南城门,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清康熙四十年云南提督偏图题字“文献名邦”意指大理人才辈出,典籍厚藏。大理国317年的 历史 中,提倡举国信佛,因此南城楼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城门后藏有佛龛的城楼。
“不到南门,枉到大理”,每位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到城门口合影留念。爬上城楼,远眺苍山洱海。清晨的南城楼,是惊喜之地,朝霞之下的城楼,熠熠生辉,多了一份庄重与神秘。轻抚城墙,感受 历史 的厚重、岁月的痕迹。如果是三四月份,还有机会看到缠绕在山腰的玉带云,如果是冬季,则可以看到苍山雪的景观。
拱辰楼
拱辰楼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系明代蒙化府北门城楼,始建于明代。楼为两层,建于高8.5米的砖砌城台上,下为城门洞。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抬梁式木结构,面阔五间计28米,进深四间17米。下层四面设廊,登楼可俯视全城,上檐南北两面分别悬挂有“魁雄六诏”“万里瞻天”字匾,笔力遒劲,显示了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雄踞大西南的威严。
拱辰楼曾于2015年基本被烧毁,如今的拱辰楼已经重建。拱辰楼建筑用料粗大,无斗拱及雕饰,上层四周使用檐柱悬空立于下层梁架的做法,使得上层面宽加大,加之屋面起山甚小,四翼角出檐长,反翘小,使得整个建筑古朴雄伟,简练浑厚。
万古楼
万古楼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古楼楼高33米,五层,整座楼为全木斗拱式建筑,主体16根通天柱,是中国全木结构斗拱建筑一柱通顶不连接的代表楼。万古楼蕴含了丰富的纳西文化,“万古”在纳西语里意思是从天上往下看。从正面看,楼门上的匾是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意思是“千年万代楼”。
万古楼内共雕画了一万条龙和9999只凤凰,每层楼顶的檐头都由龙头、凤头组成,形成万龙万古之盛。楼顶是以天棚藻井为圆顶,与楼底层正方形,象征天圆地方。登上万古楼,便可眺望美丽的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感受丽江的大好风光。
五凤楼
五凤楼,矗立在丽江市黑龙潭公园西北角。楼高20米,为三重檐攒尖顶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
全楼共有32根柱子落地,其中四根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天花板上绘有龙凤呈祥等图案,造型独特,结构严密,雕刻精美。
企鹤楼
企鹤楼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石屏一中内,始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29805平方米。企鹤楼为石屏人民感谢陈鹤亭先生对当地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兴建。
企鹤楼为四重檐歇山顶建筑,高21米。檐柱从第一层直通第二层檐檩,柱础为青石,方形素面。第三层八面开窗,窗为圆棂窗,屋顶八角飞翘,青瓦铺顶,顶部有三台宝瓶。它同时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艺术和西式建筑艺术的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 历史 文化特色风貌,结构严谨,工艺精湛。
状元楼
清光绪21年(1895年),云南提学使张建勋在昆明倡议修建一座“聚奎楼”,以激励云南学子发愤学习,早日金榜题名,填补云南状元之空白。此楼建成八年后,31岁的云南石屏人袁嘉谷以优异成绩考中大清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消息传来,云南全省轰动,保举袁嘉谷赴京殿试的云贵总督魏光焘亲题“大魁天下”四字,由黔中书法家钱登照书写后制匾悬于聚奎楼上,该楼自此被昆明人称为“状元楼”。
由于昆明城建发展,状元楼被拆除,石屏人则照原样在家乡重立状元楼,并以此为中心建起焕文公园,“大魁天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今天依然高悬楼上,成为石屏人亦或云南人一段引以为荣的珍藏记忆,更像是一股激励莘莘学子奋发读书、励志成才的动力源泉。
望海楼
望海楼位于昭通市南郊凤凰山脚下, 清乾隆二十五年沈生遴建。楼门题写楹联:“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2010年再次修缮完工后,“昭阳八景”之一的“恩波蜃影”再次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市民的面前。
如今,此处依托望海楼建成望海公园,其中有人造小岛,岛上树木丛生,远处的人造拱桥犹如白龙在水上潜游,桥的东面望海楼耸立在岸边,美丽的景色引人入胜,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高古楼
高古楼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始建于元代或更早,后毁于战乱。清光绪十九年,经绅士刘亮卿等倡议重建,为重檐二楼一底尖屋顶木结构建筑。
百年来,由于失修,高古楼成了危楼,后来玉溪市政府在原址重建高古楼,新的高古楼成为玉溪市亮丽的人文景观,高古楼为正方形三重檐四方撵尖顶叠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三十二米。
曲靖市南城门
南城门,是曲靖市新建南城门楼,建于原南城门楼东150米之老城埂上,1997年完成重建。城楼立高35米,其中城高20米,楼高15米,雉垛高1.5米。
南城门楼台均为飞檐跷阁宫殿式建筑,分主楼和东西二楼各有300平方米,三、四楼4壁雕刻有“红楼梦”大型连环浮雕334幅,栩栩如生,堪称一绝,登高远眺,曲靖美景尽收眼底。
朱红殿柱
匾额楹联
诗词歌赋
别具匠心的古楼
依然永立在 历史 长河中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各地的民居的特点为:
1、昆明老民居
昆明老民居具有地方特色,分布最广的是三间四耳或三间六耳三间厅土木或砖木结构的“一颗印”式建筑。僻街小巷多为寓所,大街闹市又为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家。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受西方文华的影响,又出现了欧式建筑,如巡津街的法式住宅楼房,云南大学的会泽院,正义路马市口的万来祥西药房,金碧路的惠滇医院等等,同时出现了广州骑楼式店铺和新式临街店铺,如同合仁街、金碧路、三市街等。
2、大理民居
大理的白族的民居,他们的住房一般以三间为一单元建筑,并称此单座建筑为一“坊”,再以此单座建筑组成不同平面布局的院落。比如两坊组成的“曲尺形”住房;三坊组成“三坊一照壁”院落;四坊组成“四合五天井”的四合院落。
而较大的住宅则由几个院落组成不同形状的“重院”,不过此类组群建筑的数量很少,没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建造不起的。
3、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4、丽江纳西民居
丽江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5、西双版纳民居
云南少数民居的另一种布局,如同现代的单幢花园式住宅,一般不以“间”为单位。此类建筑的平面布局比较灵活多样,有方形、矩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大多为一家一院,四周绿树掩映,矮篱围绕,环境十分幽静。
村寨由纵横交错的道路和两旁一幢幢竹篱笆分隔的竹楼及小院组成,寨边竹林密布,林荫之中即平展的稻田,远处散落竹棚,是专供过路人及农民在栽种、收获休息的。比起城市花园式宅院的环境,更具有大自然的情趣和秀丽。
参考资料来源:云南省建筑业协会-云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和艺术形象
云南民居的特点,急急急急急~!~!~400字左右
云南腾冲民居:
位于滇西南的腾冲古城,与缅甸邻近,被誉为中国极边第一城。去腾冲的路上有高黎贡山阻挡,怒江、澜沧江横贯,交通不便,然而却并非无人问津。近年来自助旅游新潮,这里的火山地热温泉吸引了众多游客。远离工业化的尘嚣,空气清新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秋天金黄的稻田中散布着零星的白色小村庄,一派与世无争的安宁氛围。徽州民居以粉墙黛瓦、朴实无华为特色,云南民居也是白墙灰瓦,但细节部分添加了不少彩绘,色泽鲜艳,体现了地方和民族特点。同样,在腾冲郊区不远,一座依山傍水、面积不大的和顺古镇却获得多重美誉,如“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等,成为中国魅力名镇。
自古因为处于中原向南亚的要道,虽远隔崇山峻岭也不能阻挡人们开拓边疆、促进交流的愿望。特色物产通过茶马古道输往境外,加强了与缅甸、印度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培育了和顺的不少商帮。古镇中迂回曲折的走马转角楼,顺应马帮商队的石砌小径,富有人情味。附近火山群星罗棋布,增强了自然环境的气势,但必须登热气球从天上俯瞰才能感受到这种风情。和顺古镇的人民世代过着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活,在社会分工不明显的传统社会,根据需要扮演着多重角色。古镇出过近代名人艾思奇,与这里的文风有关,而镇里的一座乡村图书馆,更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
和顺图书馆建于民国,当时一群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在这里搞了咸新社(咸于维新),共同学习和传播革命思想。知识分子们意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于是把这里建成一座图书馆,让村民们也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却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与普罗大众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奠定革命的群众基础,更何况是在这样边陲的山区。作为乡村图书馆,规模自然有限,但作为文化符号却有一定象征意义。2006年和顺图书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芭蕉叶掩映下的小桥流水,进入和顺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端坐于山坡之上的和顺图书馆。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大门乃中国传统风格的木构门楼,牌匾上书“和顺图书馆”、“文化源泉”。第二进院落是中西合璧的砖砌三开间牌坊,上书“文化之津”。此处地势渐高,登临回望,古镇的自然人文风情尽收眼底。
进入门内则是图书馆主楼——一座近代民族风格的小楼。以木构为主,环境古朴优雅,挂满的红灯笼增添了喜庆气氛。两侧采用六角亭形式的副楼,飞檐翘角,轻盈欲飞,也能多角度地接受光源。采用立体窗也增加了采光面积,这是吸收西方建筑的特点,适应图书馆阅读的需要。
走进图书借阅室内,面积不大,陈列着不少报刊杂志和图书,几张书桌,至今仍供村民休闲阅读之用。特别是村里的老年人,闲来到此处读书,享受知识的乐趣。室内陈列和结构都还保留了民国时代的特征,古老的摆钟记录了时光的流逝。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最后一进藏弥楼为30年代扩建而成,据说收藏了不少古籍善本,也作为图书馆的储备库使用。这座两层楼房呈西洋特色,下书“古阁文津”,似乎和避暑山庄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津阁、老北京图书馆主楼的文津阁遥相呼应。京城皇家有的,小乡村也有。风光秀丽的和顺古镇,也因为文脉的延续而历久弥新。 白族是个酷爱艺术的民族,在他们的居住建筑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居民建筑的精萃所在。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唐代南诏王异牟寻的都城。在那古代文化兴盛的年代,白族工匠吸取 了丰富的中原建筑艺术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 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由于过去的人民生活地位 不同,所以房屋的建筑格调和形式也有所区别。一般的 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 ”;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 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 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 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 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 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 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 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 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 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 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 嵌镶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你知多少?
多民族、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地貌一起构成了 云南文化 的基础,三者之间差异最好的就体现在了他们的建筑风格上面了,为了应对不同的气候和地貌应运而生的不同建筑结构,饱含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经验。
独特、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宜人生存的气候条件,大自然赋予了云南永恒的魅力。云南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不少的历史传说和居住习俗。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相当浓烈的“居”色彩,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该民族的建筑文化,生息在这里的各民族所世代沿袭的居住方式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源和流。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植根云南这块丰富的沃土,具有云南地域和民族特色。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建筑构成了让世界为之一亮的最美云南符号元素。
云南有着25个少数民族,说到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时,在吃喝之外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那些少数民族的独特建筑。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当你走近它时就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扣人心弦、回味悠长。
西双版纳竹楼倩影
住在竹楼里心情是那么愉悦,闻着竹子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听着在竹楼行走时嘎吱嘎吱的清脆声,如果遇到下雨天,在竹楼里看着雨水从两旁水帘式的流下,此时的心境和感受就会瞬间进入唐代诗人李嘉佑的诗境“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阑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到过西双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茂密的热带雨林以及那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美丽的景致让人恍然如在梦中。
情归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大都选用木料,极其华贵,千姿百态,特别是木料的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在大理不仅仅感受着美景、美食,还有一种很深层次的感觉就是让你每当一看到大理白族民居的厚重感,就立刻情不自禁的想要融入大理这个地方的文化气息中。
哈尼族的文化底蕴土掌房
如果你到过元江,没住过哈尼族的土掌房,那会是一大遗憾。元江哈尼族民居土掌房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在土基墙或土夯墙上搭木楞,木楞上盖柴草,柴草上铺一层泥土,捶实抹平,构成平坦光滑的屋顶。土掌房是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原生形态,承载着哈尼族的文化内涵,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向世人展示了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我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到保护原生建筑的重要性。提到如何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如果少了保护少数民族的原生建筑,那文化必有残缺之处。
云南民居特色建筑有哪些?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传统民居
在古代云南,经济发达,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房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稳固牢实。门窗墙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技艺精湛。云南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类型的民居建筑,目前保存较多的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昆明、建水、巍山、腾冲等历史文化名城和各个历史文化名镇、村。
土掌房
土掌房主要分布于滇南红河流域,彝、哈尼、傣、壮、瑶等民族都有使用土掌房的村落。还有迪庆藏族也多使用这种建筑,只是较少集中连片,同时考虑积雪因素,有些加了斜顶。这种房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好,屋顶做晒台晒粮食,便于生产生活。土掌房实际上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结构简单而扎实耐用,为了适宜居住的山区缺乏平地的农耕生活,就在土掌房梁架上横加铺木,铺木上放入松木劈柴,再以山草活泥,粘性土摊平锤实,造成一种平顶式建筑,平顶上可晾晒谷物和衣服。这样坚固的梁架和铺木,可在房顶上晾晒几十担或者上百担的谷子。而房顶在农闲的夜晚又成了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跳舞唱歌的好场所。
木楞房
木楞房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一般是高寒山区较多,傈僳、纳西、彝、藏、独龙、怒、苗、普米、摩梭等民族使用较多。高寒山区森林茂密,气候寒冷,各民族就地取材,建造了保暖性良好的木楞房。木楞房用天然圆木去皮砍削成方形、矩形断面,两端以缺口咬合,呈“井”字形层层摞叠构成房屋四壁。“人”字屋顶,覆盖木板,压以石块。特点是房矮、槛高、楣低。普遍为一层平房,分正房、仓房、草房、畜厩,虽相连却独立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