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蒙古族的建筑艺术,特别是古典建筑艺术确实有口皆碑,成就卓越,硕果累累他们辉煌业绩留下的座座丰碑,秀甲滇南,至今是当地名胜区的标志性建筑。个旧市的宝华山云庙、开远市的弥勒寺、回民清真寺、蒙自市的四阁楼,特别是通海县的聚奎阁,穿斗攒尖顶,方形四角出翘,造型新颖,气势恢宏。门楣、门扇、门窗雕刻的飞龙翔凤,珍禽异兽,奇花秀草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无不栩栩如生。20世纪以来,历经两次大地震,均未受损。该县素有冠冕南洲,秀甲南滇美称的秀山公园,明清以来逐步修建的万寿台、普光寺、紫光阁、清凉台、涌金寺等古建筑群,也是蒙古族历代工匠参与的代表性建筑及木雕装饰工艺的精品。它闪烁的色彩是蒙古族能工巧匠们聪明才智的结晶。
蒙古包:
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二、蒙古建筑都有哪些特色啊?
1、迁徙与草场恢复。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识。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地域性。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的认识的直接体现。
5、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扩展资料:
蒙古包建筑技术:
从民俗学、建筑学还是其它角度,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涉及到其结构、材料、形状。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
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建筑
三、蒙古族的建筑地理知识
由于草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随着长期的历史发展,蒙古族人民逐渐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需要与之相应的建筑形式来保障,于是蒙古包应运而生。目前草原上蒙古包形式仍为原有传统蒙古包形式,其搭建方式与应用材料基本没变,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蒙古包的移动性减小,成为半固定形式。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陶脑、乌尼、哈那、门槛。
蒙古包特点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合游牧经济生活。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四、蒙古族的房屋有哪些特点?
蒙古族建筑艺术,尤其是古典建筑艺术成就卓越,硕果累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有个旧市的宝华山云庙、开远市的弥勒寺、回民清真寺、蒙自市的四阁楼,特别是通海县的聚奎阁,穿斗攒尖顶,方形四角出翘,造型新颖,气势恢宏。门楣、门扇、门窗雕刻的飞龙翔凤,珍禽异兽,奇花秀草工艺精湛。可见蒙古族建筑艺术的卓越。提到蒙古族,人们都会想到蒙古包。那蒙古包是指什么呢?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
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族人的房子的内部构造和特点: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五、蒙古族,羌族,苗族,回族的民居建筑风格与所在地的环境有何关联?拜托各位了,写论文急需要用这资料,急急急.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羌族的民居是碉楼和石砌房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吊角楼是苗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角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回族的民居以平房为主,那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长年干旱少雨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