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北京四合院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2.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永定的土楼极具特色,方、圆、八角和椭圆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数量多,规模大,造型美。曾有人形容其圆形者有如天外飞碟。

3.皖南民居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4.窑洞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5.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6.干栏式民居

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处在热带雨林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

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

7.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8.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韵。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9.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

二、中国建筑的特点

特点: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扩展资料: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大气: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气: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

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

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建筑

三、我国各地民居的特点?

1、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

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2、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

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3、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4、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

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中国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19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承重砖墙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5、潮汕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收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

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

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民居

四、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建筑,我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大约能分为以下六大派别:苏派、晋派、川派、皖派、闽派、京派。不一样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它们或恬静,或精致,或威严,属于我们可能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其中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千年优雅的徽派民居,砖雕门楼,青瓦白墙,徽派建筑风格以祠堂、牌坊和民居闻名遐迩,集徽州风景山川之灵气,融和了他们风俗文化的精华。六大建筑派系里皖派建筑是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因为南方气候湿润、炎热,一般南方建筑风格通透,开敞。北方房子开窗小,布局紧凑对于冬季保温效果好。我们国家的艺术文明里建筑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不一样地方的民族建筑风格都各式各样,但从传统的布局、空间、材料、结构、装饰务各方面都有非常多一样的特点,可是和西方有非常大差别,古代中国建筑风格类型非常多,主要分为寺庙、佛塔、宫殿、民居、和园林等方面,基本上拥有地方和民族色彩。

仔细看过会发现我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我国建筑文化是拥有比较大的特色:具有高深的文化哲理的中国传统建筑,建筑里拥有非常多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里了阴阳数理哲学,属于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人文精神的注重,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出空间环境因人而异,而且强调整体性,看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最可以突出的属于院落文化,这样拥有群体意识。

是有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指导建筑的选址时运用风水学,强调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居住环境,所以就拥有了特点鲜明的园林艺术,把自然与人相互之间和谐达到理想状态,把建筑文化能融入到人文精神当中中国建筑师。按艺术的角度来讲,就像音乐艺术一般的建筑艺术,以独特的符号表达出感受和意思,通过设计和结构反映出了人类的思想意识,能说这属于建筑哲学,用宏观视野去观看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哲理,即是拥有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品格的,表达了营造者的哲学思维和艺术精神的表达,包括他们对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解和把握。

五、各个地方的建筑特色

1.北京民居—四合院

2.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

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3.广东民居:骑楼、碉楼

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4.福建民居—客家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在山坡河谷用生土夯筑成1-2米的厚楼墙,内建三至五层木结构的房子,约16米。建筑面积数千平米,中央有庞大的天井。外形有圆、方、三角、五角扇形、八卦形等。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经历千年风雨沧桑而巍然屹立。

5.内蒙民居—蒙古包

6.陕北民居——窑洞

7.西藏民居--碉房

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

8.新疆民居—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9.上海民居—石库门

上海旧住宅除一部分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的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10.湖南民居--风火墙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

注:风火墙又称马头墙、防火墙、封火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特色。

11.湖南民居之苗家特色--湘西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属于“杆栏式”民居,“杆栏式”民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

12.云南民居—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民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