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瓯本地小吃锅巴做法?

锅巴

主料

熟米饭100克

辅料

玉米淀粉

15克

2克

五香粉

5克

食用油

50毫升

锅巴的做法

1.

1、熟米饭,玉米淀粉,盐,五香粉搅拌均匀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

2、面板刷油,倒上米饭,盖上保鲜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

3、擀成米饼,切成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4.

4、锅中倒油,冷油下锅,小火炸至两面金黄酥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5.

5、出锅即可食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锅巴成品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二、家乡风味-建瓯糖年糕的烹饪方法

品名:建瓯手工红糖年糕

建瓯独有的特产(外地一般为白色)

不管在家,还是在酒店,煎年糕都作为第一道上的菜,不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

吃上一块,它的寓意是年年高升,小朋友们相信吃了它能够长高,大人们吃了它,希望自己的来年,能够顺顺利利。

制作方法:

步骤一:取一条糖年糕,切下一段(根据人数来决定切多少),再切成年糕片

步骤二:取一个生鸡蛋,打散成蛋液,把切片后的年糕片置入蛋液,全身打个滚,裹上一层蛋液

步骤三:开油锅,文火剪软即可食用(最好用不粘锅)

步骤四:切断后暂时不用的剩余年糕条,一定要用保鲜膜包裹好放入冰箱,留待下次食用

以上就是建瓯糖年糕的制作方法‍❤️‍

祝福我的好友们,新春快乐,年年高升(业绩高升,职位高升,财富高升)️

三、建瓯有什么好吃的特产?

作为建瓯人,那我就好好回答你咯。特产有:光饼、板鸭、蛋菇、板栗、竹荪、冬笋、桔子,这些是我自己觉得好吃的,如果要说其他的,其实很多地方都有啦

四、建瓯有什么习俗啊!

建 瓯 习 俗

饮 食

建瓯的风味小吃丰富多彩。它讲究配料,考究时令,深受往来宾客的喜爱,小吃扁食(馄饨)以敲打猪后腿瘦肉为馅,鲜甜香脆;秋冬板鸭以不油不腻著称,不仅当地人送人情、办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备,而且深受外客欢迎;豆浆粉条,经济方便,富有营养,是传统早点,深受喜爱;冬季冬笋炒底,鲜甜嫩,堪称名菜;建瓯光饼,配料和制作工艺讲究,松软香酥;近年鱼丸也成为通常点心应市;东游一带的“夹鞑仔”,用熟芋拌出粉,研压成皮子,用扁食馅包成鸡抓形,煮法与扁食相同,家家会做,特有风味。

纳底、太平蛋、榛子焖猪排,蒜头焖鳝等,也是建瓯的特色菜肴;简便调节生活的,多有粉、面、薄饼、磨粿包、鼎边粿等。

产妇“做月”,大量用家酿红酒,土鸡、鸡蛋、猪尾骨。日进五餐,多以蛋肉酒、粉干为点心。

宾客光临,主人必倒茶敬烟。对初会的客人,农村人多用冰糖茶、炖甜蛋招待,城里人买一碗扁食作点心招待。

亲属称呼

亲属一般分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和姻亲3个方面,亲属之间的相处,彼此要有个合适的称呼,称呼不当,是一种失礼的表现,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建瓯对亲属称呼很有讲究,背称、面称多有不同,口头、书面也有所区别,甚至人死之后称呼也有变化。解放前,称呼多用方言,解放后,有的称呼转成方言、普通话混用,称呼习惯也有一些变化。

(一)直系亲属

父,书面称“父亲”,背称“大爹”,面称“爷爷”,新近多称作“爸爸”;父亲有兄、弟的,则随父亲的排行叫他作“伯伯”、“叔叔”。有些迷信的人,认为父子命中相克,则改称“哥哥”、“姐丈”、“姑爷”等。父亲死后,哭诉叫“我大(爹)”。

母,书面称“母亲”,背称“奶”,面称“依呀”,新近多改称“妈妈”。父亲有兄弟的,则随父亲的排行叫作“奶奶”、“婶婶”。有迷信的人,认为母子命中相克,则改叫“姐姐”、“女麻仔”、“姑姑”等。母亲死后,哭诉“我奶”。

儿子、女儿,背称“囝”(丈夫囝)、“阿娘囝”,面称都直呼其名。父、母死后,子女自称“孝男”、“孝女”。

“祖父”是书面称呼,背称“公公”,面称“爹爹”,新近用普通话叫“爷爷”。

“祖母”是书面称呼,背称叫“女麻女麻”,新近用普通话叫“奶奶”。

“曾祖父”是书面称呼,背称、面称都叫“太公”;对其妻书面称“曾祖母”,背称、面称都叫“太婆”。

对孙儿(女)、曾孙儿(女),背称孙仔(阿娘孙)、亻息仔(阿娘亻息),面称直呼其名。

夫妻背称“老化”,“老妈”外人称“两老妈”。互相叫“亻巨大”、“亻巨奶”;无子女则含糊其词呼“呵”、“喂”。新近都互叫其名。

(二)旁系亲属

“兄”是书面称呼,背称“哥仔”,面称“哥哥;对兄妻背称“嫂仔”、面称“嫂嫂”。“弟”是书面称呼,背称“弟仔”,面称直呼其名;对弟妻背称“弟新妇”、“婶仔”,面称直呼其名。客气些的则随弟的排行称“二婶”、“三婶”等。

姐背称“姐子”,面称“姐姐”,对其夫称“姐丈”;妹背称“妹仔”,面称直呼其名,对其夫背称“妹婿”,面称直呼其名。

父之兄书面称“伯父”,背称、面称都叫“叔叔”。对其妻书面称“叔母”,背称、面称都叫“婶婶”。

对夫之兄、弟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多随丈夫称呼。

父之姐妹书面称“姑母”,背称、面称都叫“姑姑”;或随排行称“大姑”、“二姑”等。对姑母之夫称姑丈。

已出嫁的女儿对兄弟之子(女)背称“后头孙”(后头阿娘孙),面称都直呼其名。

对夫之姐妹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随丈夫称呼;背称“姑女麻仔”。

祖父之兄称“伯公”,对其妻称“伯婆”。

祖父之弟称“叔公”,对其妻称“婶女麻”。

祖父之姐妹称“姑女麻婆”,对其夫呼“姑丈公”(“公”白读)。

妯娌背称“两叔伯母”,面称直呼其名,或随其排行称“伯奶”“婶婶”。新近多随丈夫称呼,侄儿、背称“孙仔”,对其妻背称“孙新妇”,面称都直呼直名。

(三)姻亲

面亲翁书面互称“姻兄”,背称“两亲家”,面称互呼“亲家”,对其妻互呼“亲母”。

岳父背称“丈人”,面称旧时随子女称呼,新近跟妻子称呼。

岳母背称“丈母”,面称旧时随子女称呼,新近跟妻子称呼。

女婿背称“郎”,面称直呼其名。

外甥孙(女),背称“外甥仔”(外甥女),面称直呼其名。

对丈夫的父亲背称“公公”面称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跟丈夫称呼。

对丈夫的母亲背称“女麻女麻”,面称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跟丈夫称呼。

“外祖父”是书面称呼,旧时用方言叫“畲公”新近多用普通话叫“外公”。

“外祖母”是书面称呼,旧时用方言叫“畲女麻”,新近多用普通话叫“外婆”。

儿媳妇,背称“新妇”,面称直呼其名,或随儿子的排行叫“大嫂”、“二嫂”等。

妻兄弟,书面称“内兄”、“内弟”,背称“老妈舅”,面称旧时随儿辈称“舅舅”,新近随妻子称呼。

妻姐妹,背称“姨女麻仔”,面称旧时随儿辈叫“女麻仔”,或据其排行称“大姨女麻”、“二姨女麻”等,新近随妻子称呼。对其夫背称“姨丈”,面称新近跟妻子称呼。

连襟背称“两姨丈”,互称“姨丈”或随妻子称呼。

婿舅背称“两郎舅”,面称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随妻称呼。

母之姐、妹书面称“姨母”,口头称“姨女麻”或“女麻仔”,对其夫称“姨丈”。

祖母之姐、妹称“姨女麻婆”,对其夫称“姨丈公”

母之兄弟背称“母舅”,面称“舅舅”,对其妻称“妗奶”。

祖母之兄弟通称“舅公”,对其妻称“妗婆”。

妻兄弟之子(女),书面称“内侄(女)”,背称“后头孙”(后头阿娘孙),面称直呼其名。

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与上辈两男有关的,称“叔伯兄弟(姐妹)”,与上辈男女有关的,称“姑表兄弟(姐妹)”,与上辈两女有关的称“姨表兄弟(姐妹)”;彼此称呼与同胞兄弟姐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