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民居特点

窑洞文化

黄土高原之上,沟壑纵横之间孕育着黄土地独特的文化,遍布在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上的窑洞,便是这种文化的直接体现。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陕北的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陕北一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穴。

地貌情况: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1、气候:位于我国的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强。

2、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斜坡较多。

3、土壤:土质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4、植被:人们活动较多,毁林毁草,地表植被稀少。

黄土高原有多高

一般来说是两头高,中间低,从西往东分为三个部分:陇西高原、陇东高原、吕梁山脉。六盘山-陇山以西至乌鞘岭称为陇西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3000米之间,六盘山-陇山以东至黄河称为陇东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黄河以东以吕梁山脉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2000米之间。

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为窑洞。

在黄土高原上,黄土的透水性都是比较差的,所以建造的窑洞就正好利用了这个特点,这种窑洞节省了非常多的劳动力,一般都是建在山腰上,可以克服黄土高原上的风沙。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

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0C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0C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上被子。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黄土高原窑洞特点: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国黄土高原约3000万人居住在各类型窑洞中

黄土高原当地自然环境是什么?

黄土高原当地自然环境是:

黄土高原区域内植被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水平地带性分布,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暖温带夏绿阔叶林、森林草原、干草原及中温带荒漠草原的分异。

由于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变化,高原东部和南部的山地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按照温度状况、水分条件组合,并参照植被、土壤和农业特点,可以划分为暖温带、亚湿润的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半干旱的干草原地带,中温带、干旱的半荒漠地带等三个自然地带。

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1.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2.地形坡度大

3.处于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过度地区,植被覆盖率低

4.土质疏松,多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