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坻区有什么好玩的?
宝坻区隶属于天津市,我自己也是天津人,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去周边自驾游,能玩的地方几乎都去过下面我就说几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位于宝坻城区边缘,紧邻潮白河修建,计划中两岸都有沿河步道,但目前只有北岸设施比较完备,长度大约两公里。我最近一次去是在2018年11月25号,季节不太对头,树叶都掉的差不多了。5月到10月去最好,如果自驾的话,可以去南岸观景,那边景色更有味道。
二、小辛码头村
宝坻最近几年发展乡村 旅游 下了大力气,小辛码头村建设的不错,可以作为乡村 旅游 代表。(我去的时候正赶上施工,图片就别上传了~)
三、牛庄子村
牛庄子又称“葫芦小镇”,是座以葫芦文化为主题的特色 旅游 村。村子周边能钓鱼捉虾、采摘农作物,村子里设有非遗民俗体验区、葫芦观赏区、花海区、葫芦主题公园等等,能玩的项目很多,还有座“中国葫芦博物馆”,而且不定期的会举行一些文化专题活动。如果想去,还是建议夏秋两季比较好,因为我去的时候正好冬季,没嘛人~
四、双庄村
双庄村就在葫芦小镇对面,中间隔着箭杆河。村里没什么能玩的,能玩的全都集中在箭杆河五七干校附近。现在的箭杆河五七干校,其实是座以六七十年代文化背景为主题的大型度假庄园,也是双庄村对外宣传的特色景点。
位于宝坻区,我知道的而且去过的地方,就是上述这些了。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留言,咱们互相探讨。
您好,首先欢迎您选择宝坻 旅游 。
宝坻区是天津市的市辖区之一,位于中国天津市中北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南麓,属于华北平原北部的一部分,地处京津唐三角地带,临近渤海湾。宝坻自古以来就是商业要地,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被开发利用,秦城遗址等古迹遍布。金大定十二年,因人烟繁庶。贸易兴旺,改为县。
来宝坻游玩首先要去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5500多公顷,对于宝坻算是很大了,其中主要风景有一河、两岸、三区,二十八景。
其次就是晶宝温泉农庄:庄内由绿色世界观光园、果蔬采摘体验区、绿色餐饮区、BBQ自助烧烤区四大板块组成。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是您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处。
再有就是京东第一集:宝坻地势高且平坦开阔,旧时官府便在此设置盐院。因盐与国政项连,百姓视之如珍宝,故而贸易兴隆,景象繁华。到了清朝,棉麻丝等大宗商品增加,更进一步带动当地贸易。那时候每逢一、三、五、七、九便是集。届时,凡近境者披星戴月,肩摩毂击,喧填道途,络绎不绝,日倾则人影散乱,捆载而归矣。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赶集成了宝坻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而京东第一集的美誉也就是从此传开的。
以上三个景点可以说是去宝坻必游的景区。前两个是现代景区,有浓浓的现代气息。后一个景点随说现在民众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这里的百姓依旧将赶集视为大事,男女老少、拖家带口,赶的是集,也是生活。
我也曾去过宝坻更有幸赶过一次京东第一集,感受颇深。最后希望能帮到大家。
宝坻区隶属于天津市,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里也有几十个景点。比如:晶宝温泉农庄,帝景温泉度假村,宝坻黄庄洼自然风光区,青龙湾固沙林自然保护区,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京津新城帝景高尔夫俱乐部,天津宝坻石幢
等等。
这里说一下人气最高的晶宝温泉农庄。
晶宝温泉农庄是天津的一个农垦集团,也是省级农业 科技 园区,里面有智能农业的技术展览,青少年教育长廊,还有现代农业的观光 旅游 场所。并且,可以提供餐饮,钓鱼,采摘等各项 娱乐 游玩活动。是宝坻区的AA级 旅游 景区。
门票:50元
开放时间:8:00-18:00
最后,个人觉得宝坻区没有什么著名的 旅游 景区。大多都是农场类型的田园风光。所以,这里是喜欢田园风光旅行者的好去处。
宝坻的景点有:帝景温泉、宝坻石幢、天津晶宝农庄、青龙湾固沙林自然保护区、宝坻珠江温泉城、宝坻黄庄洼自然风光区、京津新城帝景高尔夫俱乐部、晴楼晨照、霞园倒影景、碑引人思。
宝坻的景点:帝景温泉、宝坻石幢、天津晶宝农庄、青龙湾固沙林自然保护区、宝坻珠江温泉城、宝坻黄庄洼自然风光区、京津新城帝景高尔夫俱乐部、晴楼晨照、霞园倒影景 等
宝坻的景点有:帝景温泉、宝坻石幢、天津晶宝农庄、青龙湾固沙林自然保护区、宝坻珠江温泉城、宝坻黄庄洼自然风光区、京津新城帝景高尔夫俱乐部、晴楼晨照、霞园倒影景、碑引人思。
秦城遗址、京东天下第一城
二、天津宝坻旅游乡村小靳庄值得一去么?有什么好玩的?
宝坻这些年在活跃乡村 旅游 方面,没少下功夫,沿着箭杆河、青龙湾河、潮白河,发展了一批特色 旅游 村,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牛庄子村以葫芦文化为特色,现在叫葫芦小镇;小辛码头村以稻田观光、千年古渡为看点,招揽八方游客。但小靳庄比较特殊,这里没有什么风景或者文化可供欣赏了解,有的只是上世纪那段回忆。
上世纪中后期,天津有两个村子闻名全国,一是静海大邱庄,二是宝坻小靳庄。大邱庄就不用赘述了,这个都了解;小靳庄出名是因为产粮和样板戏。
当时北方农村粮食亩产量都不高,小靳庄的土地尤其差,大片盐碱地上产不出多少粮食,还不够自己吃。但经过挖河清淤等一系列治理后,亩产粮食破天荒达到了400斤,这个成绩是足以为傲的,也因此而闻名全国。
那个时代没有流行歌曲, 娱乐 活动更是少有,人们茶余饭后除了侃大山,就是唱戏了。小靳庄村民生性活泼,人人都能唱,举办的文化活动也以唱戏、赛诗为主。因此,小靳庄的样板戏随着粮食高产,先后在全国出了名。
现在的小靳庄,以上世纪那段 历史 为引线、以样板戏为特点,打造成了特色 旅游 村。主街道两侧的屋墙上,绘有当时流行的戏曲画面,有的我也能认出来,比如:沙家浜、白毛女。
最有特点的是农家院,牌子和标语内容,都是现在外边看不到的。我去的时候,农家院里停了不少车辆,牌照有南京、大同、徐州等等,客人来自南北各地。在不具备当今主流 旅游 资源的乡村中,能有这么多游客,这点让我无法理解。可能这就是时代隔阂吧,没经历过那段往事的人,不会明白老一辈人对那段 历史 的感伤或者情怀。
那么小靳庄值得一去么?我想:这应该是因人而异。不管持何种态度,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小靳庄都会唤醒他们对青春的记忆。
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构成的“大北京”规划的中心腹地,有一块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热土,这就是有着“京东第一集”之美誉的现在的天津市宝坻区。宝坻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地区之一。200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宝坻撤县设区,这标志着宝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天津宝坻京东第一集牌坊
宝坻云杉书画院
宝坻云杉镇热带植物园一角
特别是在大型热带植物园中,在严寒的冬日到此一游,仿佛来到了温暖舒适的南国,园中溪水潺潺,南方特有的香蕉、木瓜等在此开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地挂满枝头树梢,好一派生机盎然的南国风光。在此看到,一批来自天津市区的游客刚好在此观光,园中优美独特的景致,令她们手中的手机、相机拍个不停,一幅幅开心的笑脸洋溢着身心的愉悦。
宝坻云杉热带植物园中的木瓜
宝坻用淘汰的集装箱改造的小屋
集装箱改造的尖顶屋
宝坻特色的柴锅贴饼子卷子一锅烩
宝坻 旅游 局副局长杨作鹏向游客介绍 旅游 特色商品
宝坻文化馆京东大鼓演出现场
宝坻街头的京东大鼓雕塑
宝坻藏书家倪守强先生与采风组热情交流
宝坻倪守强藏书家部分藏书一角
倪守强先生不仅是位藏书家,而且是宝坻袁黄研究学会的会长,对明代著名学者,曾任兵部尚书的袁黄颇有研究。在他的藏书中拥有众多版本袁黄所著的《了凡四训》。他说:袁黄人生最辉煌的阶段在宝坻。我们对袁黄的定位首先是思想家。他也是中国 历史 上善书写作第一人,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是宝坻的好县令。劝农、励学、治水、减赋等等,为宝坻做了许多好事。许多文献资料都提到袁黄,可见袁黄在 历史 上有很大的影响。
袁黄在宝坻县短短的五年时间内,为乡民做了难以用车载斗量的善事,官方角度说是善政。公元1592年的某一天,大约在他离任宝坻五六天的时候,两位年轻的宝坻籍士子,也是他的学生王好善、刘邦谟二人,怀着激动的心,用颤抖的笔,依据袁黄为政期间的公文、告示、政令和案卷等材料恭恭敬敬的编辑成《宝坻政书》,成为了宝坻明代和明代之前 历史 和文化极为难得的重要文献。据悉,袁黄祠的建立,如今已被列入了宝坻的规划中。
宝坻不仅有明代的袁黄,也诞生了不少当代的名人,像担任过中央领导工作的李瑞环同志,著名评剧、小品演员赵丽蓉、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著名作家浩然等。 旅游 离不开文化,在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下,从一个侧面来说,无疑为宝坻的 旅游 发展亦平添了不少资源优势。
宝坻潮白河畔风光
宝坻的名胜古迹在市区中就能见到两处,即宝坻陀螺尼经幢与广济寺,它们都是宝坻的著名景点。陀螺尼经幢,当地人也称石经幢,这是一个立于街头的石柱,上面有精美的雕刻。石经幢?其总高度11.4米,八面体造型,结构简洁明快,挺拔高耸。基坛上刻有“太子入学之处”、“太子东门见老之处”等24幅佛祖生平故事,雕刻技法娴熟,内容生动形象。幢身部分又分六层,分别刻有佛龛、佛像及佛经。宝顶部位安装着鎏金“如意宝珠”,阳光之下,金光闪烁,有“石幢金顶”美称,成为宝坻“古八景”之重要一景。
宝坻名胜古迹石经幢
石经幢自建立以来,备受远近佛家弟子崇奉。但是,千年以来,石经幢也经历了众多的天灾人祸。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期,石经幢就至少遭受过三次地震的毁损。每次震后,宝坻的善男信女都踊跃捐献钱物,重修经幢。“文革”期间,石经幢再次毁于人祸。1988年,宝坻县政府斥资搜集散落于民间的经幢原件,加装抗震设施,在原址恢复重建了石经幢。目前,石经幢是天津宝坻区仅有的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宝坻石经幢上的石雕
宝坻广济寺位于城西大街,俗称西大寺,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年间,曾经规模宏大,是京东一座著名佛寺,弘演法师首倡筹建,是开山祖。他靠多方筹化、借贷、发动捐献,殚精竭虑,历时数十载。他圆寂后,在其弟子道广、义弘二位法师的努力下,于辽圣宗太平五年(宋仁宗天圣二年1025年)建成大殿。寺由天王门、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三大士殿等构成,还包括甘井、华亭、法堂、香厨、浴堂等配套设施。“三大士”即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造像。
宝坻广济寺山门
1932年4月,梁思成在考察蓟县独乐寺时,就听说宝坻还有一座辽代建筑的寺庙,于是在6月11日至16日前往考察发现,他随后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刊发的《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中惊喜地写道:“在发现蓟县独乐寺几个月后,又得见一个辽构,实是一个奢侈的幸福。”寺内的三大士殿建筑“内部梁枋,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为后世所罕见”。可惜在1947年,当时的河北宝坻县政府为了解放天津,修建白龙港大桥,拆除了这座辽代建筑。
广济寺天王殿
2007年9月,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原址重建,重建的广济寺部分建筑建成开放。重建的古建筑按照梁思成测绘的图纸精心设计,力求“原址原位、原汁原味”,注重建筑结构的完美和建筑细部的精到。寺院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庄严雄伟,包括辽宋时期建筑风格的天王门、三大士殿、钟楼、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宝祥阁、药师殿、地藏王殿以及东西方丈院、斋堂、僚房等十余座单体古建筑。
宝坻文化馆中的评剧演出
近年来,宝坻的文化 旅游 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得力于文化底蕴的深厚,由于孕育了评剧、京东大鼓,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杨局长的陪同下,我们在宝坻文化馆就看到了这种景象,只见一些文艺爱好者纷纷积极地投入参与其中。有的唱京东大鼓;有的彩唱评剧。那一招一式,中规中矩,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功力。在文化馆内还有即将开幕的2016金猴迎春中小学生剪纸展览,方寸剪纸展品上,体现的各式各样的猴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十分可爱。
宝坻中小学“金猴迎春”剪纸作品展一角
宝坻温泉城一角
比如我们宝坻的东部、南部大洼原为退海之地,民风淳朴、水美草丰。2015年6月以来,我们依托区位、资源、生态和人文优势,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村镇的个性,围绕各自的不同特点,每个村子按不同的方向、路子去打造自己的形象。在风光优美的潮白河、青龙湾河沿岸和宝坻大洼率先打造起20个 旅游 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院一景”的多样化、个性化局面,一时热了宝坻大洼,火了农家生活,在宝坻农村亮起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宝坻冰雪世界海报
冰雪世界即将投入使用的冰车
当抵达一个叫鲁文庄的地方,这里的村民当年曾给毛主席送过银鱼,这一段 历史 佳话至今被村民们引以为荣。如今这里正利用处于冬闲中二百多亩庞大面积的稻田,在如火如荼地兴建一座冰雪世界。只见在稻田上泼水成冰,形成了一片面积开阔的冰场,场边是即将投入使用的众多五颜六色的各式冰车。这种在稻田休闲期开展的冰雪活动,是宝坻极为典型的乡村特色 旅游 的体现。这个冰雪项目既安全又将冬闲的稻田,派上了开展冬季 旅游 的大市场。
利用稻田改造的冰雪世界即将迎客
再如,我们来到宝坻大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拥有20多万亩面积的蟹田稻,所谓蟹田稻,是指将螃蟹与水稻杂交繁养、种植在一起。从初夏开始,这里就成为了 旅游 者的天堂。人们在此度假休闲,依河垂钓,在清风送爽的稻花香中钓起一只只螃蟹其乐无穷。而这里的稻米全为绿色种植,据专家说属于弱碱性,味道香浓可口。如今来此的游客,既是奔着休闲前往,更是冲着采买每年新鲜的大米而来。
宝坻蟹田稻农业示范 旅游 区门首
挖掘 历史 资源开展乡村 旅游 也是宝坻的一个特色。例如,位于宝坻黄庄乡西北部是千年古渡小辛码头遗址,这个村庄紧邻潮白河,周围沟渠纵横,道路曲径通幽,自然环境优美。该村 历史 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北宋辽国萧太后运粮河的码头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年的 历史 。2010年小辛码头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开发 旅游 ,不但有野钓、采摘等农家乐活动,还有大片的荷塘供游人欣赏和拍摄,一览潮白河的美丽风景,深入了解悠久的水文化和古朴的农耕文化。
宝坻千年古渡小辛码头遗址纪念碑
如今,在小辛码头村广场中央立起了一座九河漕运的木制牌楼,两边刻着“地近京畿天下盐粮经此驿,水通海域沽上帆樯达彼津”的对联。千年前的古渡、村子昔日的旧貌、曾经出土的千年遗迹,透过尘封的 历史 ,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种富有 历史 文化的 旅游 项目,让游客在 旅游 中汲取了一段 历史 知识,其意义也十分深远。
宝坻箭杆河畔景色
提起天津宝坻的小靳庄,恐怕如今40岁以上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这个位于萧太后河畔, 历史 上当年运盐及粮食的漕运河的小村庄,如今也开始开展起了特色乡村 旅游 。小靳庄村支部书记李长松介绍说,1974年,我们这个小村庄因为能唱样板戏,搞赛诗会而闻名全国,当时在全国广为宣传。改革开放以后,小靳庄也重新崛起。我们在村中建有一座村史馆,在那里游客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及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小靳庄的 历史 发展进程。
宝坻箭杆河畔的小靳庄村口
如今,当人们穿过箭杆河上村口的小桥,走进小靳庄,干净整洁的街道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村头有一座毛主席的雕像,这里是群众性 娱乐 的广场。在街道两侧的墙壁上,一幅幅当年样板戏和 历史 图片十分醒目。特别在村展室里,当年一幅幅老艺术家袁世海、高玉倩、李维康、李光等人来此演唱的图片,唤起了人们的一段 历史 回忆。
除此之外,小靳庄的村民的思想意识也与时俱进,中午在村中一个名叫京韵居农家院用午餐时,房东大哥张口就是互联网,信息等 时尚 名词,在他的名片上,正面印着“水陆大生态印象小靳庄”,反面则是“ 历史 的往事、灿烂的文化、乡村的 美食 、难忘的味道”,以及“小院声情迎君来,古朴风貌今可见”的广告词。别看字数不多,但却充满了极具诱惑性的招商色彩。
随着京唐、京滨两条高铁穿行宝坻,标志着宝坻即将迎来高铁时代。为此杨局长说,我们宝坻将以高铁为媒,做大 旅游 。通过打开三大 旅游 的突破口,将宝坻定位为乡村 旅游 集聚区、国家商务 旅游 示范区,使宝坻成为“处处都是景区、村村都是景点、人人都是风景”的京津冀近郊。的确,高铁作为一种现代高速交通工具,对 旅游 的影响十分广泛,京滨、京唐两条高铁的兴建开通,将是宝坻享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份特大红利,届时,宝坻乡村特色 旅游 业蓬勃发展的迅猛势头,将指日可待。
小靳庄最有名的是诗,"赛诗来,赛诗来。""贫下中农不信邪。"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五六十年代的人对小靳庄有一种情怀。和大寨一样,当年艰苦奋斗建设家乡,以苦为荣,苦中做乐。我们在学校经常参加义务劳动,吃忆苦饭,做好人好事。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了,有那一代人艰苦付出打下的基础。我觉得小靳庄值得一看。
三、求文档: 传承家乡美好习俗,建设文明宝坻
传承家乡美好习俗创建家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就像北方文化的粗犷,南方文化的细腻。一个地方的文化习俗是该地方的群体在学习积累生活经验、行为特质、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属于地方的文化烙印。
文化习俗是特殊的而又是普遍的,相比于整个中华文化,家乡文化习俗是特殊的,但家乡文化习俗的特殊并不与中华文化相悖,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家乡文化习俗丰富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寓于家乡文化习俗的洪流中,可以说家乡文化习俗是树之本、水之源。
然而文化习俗的概念注定它是一个庞大的范畴,可以包括我们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几乎所有东西。1871年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写到,文化习俗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性。对文化的界定一般有三个层次:
第一、在最一般的层次上,文化习俗与自然相对,是人创造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这是广义上的文化习俗,它的外延比社会还要大。
第二、在中间层次上,文化习俗指的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即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
第三、在最低的层次上,文化习俗专指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品。
不管怎么说,文化习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家乡文化也是概莫能外了,在家乡文化中习俗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他们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乡土文化是很注重风俗的,因此介绍家乡文化需从习俗开始。
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积久而成的规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行为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人的行为方向。但是它的固定并不是一成不变,习俗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最大的节日,有关春节的习俗更是难以数计,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这之前,简单介绍一下家乡的基本情况。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上,是一个普通的县城,在行政区划归天津市管辖,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历史上燕王扫北的时候就驻扎在家乡境内。家乡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燕王安营扎寨里筑的土墙,现在人们都叫那个地方为“秦城”。潮白河穿过了县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宝坻人民,提起文化,不得不说说从宝坻走出去的两位文化名人:一位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赵丽蓉赵老师,一位是相声界的北斗——马季,马老师,这些文化名人使得家乡文化也添了几分厚重。
家乡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区间,大致从腊八到元宵节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前面到初五左右称为大年,后面到十六称为小年。当吃完最后一锅元宵之后也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县城上就又开始了繁忙的生活。不过现在时间变短了,腊八到二十三的年味越来越淡,真正的春节已经从二十三祭灶的一天拉开帷幕。
但是,腊八节仍然热闹。因为腊八过后就意味着春节快要来了,家乡俗语“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会熬上一锅浓浓的香香的腊八粥,浓浓的粥寄托的是对年到的祝福,传承的是祖祖辈辈的希望。家乡做腊八粥常用的材料是:大米、小米、绿豆、豇豆、黄豆、花生、玉米、小麦(麦仁),现在也有放栗子和核桃的,总之不论放什么,这么多的东西放在一块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当然粥的做法不只这一种,但给予的感情是一致的。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我问了许多有年纪的人没有能说个所以然来,为此我专门上网查询了一下,原来腊八喝粥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传说他在这一天悟道,由于悟道期间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后世僧侣为了纪念他就在腊八,即他悟道之日煮粥敬佛。中原地区在历史上受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佛教在传播的分三个方向,也因此形成了三个流派,一个方向是向西藏地区,形成藏传佛教,也即喇嘛教;一个方向是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个就是中原地区,因此家乡腊八文化的热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十三,糖瓜粘”,农历的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日,家家都会燃放鞭炮祭祀灶王爷,以求他这一天能上天为自己说点好话,因为灶王爷每年到这一天时都会上天汇报人间烟火,为了能让他给大家说点好话,人们就用麻糖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在家这一天晚上不宜在他人家的,尤其是住宿他人家,如果在别人家的话,就得要躲在门后吃麻糖。老人说这是怕灶王爷知道你不在家供奉他而生气,那样他就不愿给你说好话了。
从二十三之后,年味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了,收拾房屋,置买年货。“二十四,扫房子。”这是说,这一天是要打扫自己家的房子的,以把所有的灰尘连同一年的不快、晦气一并扫除,然后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置买的年货也开始陆续搬进干净的屋子了。我每到这一天就会特别高兴,因为我总会在大清扫中不经意间发现许多儿时的玩具或者伴我成长的东西,感觉很温馨。
腊月的二十五是做豆腐的日子,歌谣中唱到:“二十五,磨豆腐。”不过,现在磨豆腐的少了,磨豆腐用的石磨更是少见了,更多的时候是出门买一块。晚上的时候妈妈会用酵母发好一大盆面以备明天蒸馒头和包子用。“二十六,蒸馒头。”这一天,每家人都会蒸好多的馒头和包子备着让客人吃。看着蒸好的馒头和包子切忌不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蒸这么多能馒头和包子啊!”还有就是不要问“蒸这么多东西能吃完吗”的问题,否则会招致大人的责怪的。
之后,二十七、二十八几天是用来宰杀家畜的,猪啊、鸡啊、鸭啊、鱼啊等等都会在这几天被宰杀,然后把弄好的肉放在油锅里炸好收藏起来慢慢吃。收拾完这些就会迎来第一批客人—结交的朋友,一般都是附近的小时候一起玩的好朋友,“二十九,会朋友,说说话,喝杯酒”。一年到头,邀朋友家中一聚,说说一年收获,叙叙彼此友谊,忙的是不亦乐乎。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早早开始准备包饺子的材料,并开始把春联贴上,红纸黑子的春联,温暖的祝福语,大大的福字,高挂的灯笼,真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啊!节日的气氛更浓烈了。贴春联的时候是不能用剪刀的,而是要用细线把连在一起的春联割开。家中打扫的垃圾也是暂时不能倒掉的,因为那样会把运气、财气倒掉的。忙完这些之后一家子就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在所有包的饺子中会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它的馅儿里会有其他的东西,以前总是爱把一个崭新的硬币放在里面,吃到那个饺子的人就会是接下来一年里最有福气的人,但是由于硬币不太安全,所以渐渐这个习俗不太重要了,而是代以不同口味的馅儿,比如在馅儿里添点辣椒、多放点盐,谁吃到大家会对他报以一笑,笑声中带满了祝福。饺子出锅时还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燃放鞭炮,在劈啪声中热腾腾的饺子被盛到碗里,第一碗饺子不是谁都能吃的,那是要送给家里年龄最大的老人的。这一天的晚饭无论如何是要吃撑的,因为年三十的晚饭有一个戏谑名—“填穷坑”,因此要使劲吃,这样来年生活才会更加富裕。这一晚上很多人都会睡的很晚,现在大家都会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然后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零点时看家乡上空上演绚丽的烟火舞蹈,而新的一年在这舞蹈中悄然来临。
新年伊始,初一早上,每个人都会起个大早,用鞭炮声迎接新的一年的阳光。初一一般不去走亲串友,每个人都会懒洋洋的享受着新年的第一天,除了那些被认出去的孩子,即有干爹干妈的孩子,他们会在初一去给干爹干妈拜年。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初三是个不太吉利的日子,这一天是给死去的长辈上坟烧纸的日子,而且不适合走亲戚,但是现在人们的迷信观念不是那么浓重了,因此也很少有人忌讳了。
新的一年就这样首先在走亲访友、互送祝福的过程中开始,都希望亲戚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
有人说,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被我们渐渐地遗忘了,大为传统文化的遗失而痛心,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你仔细观察一下,真正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习俗都还在,一起吃团圆饭,走亲访友不都还在嘛,真正流失的只是那些与社会发展相背的,比如以前带有迷信色彩的春节习俗,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需要也在变化,因此习俗也必然会跟着变化,死守着几千年不变的传统,任何习俗都会失去它的生命力的,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变化而不失其本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机制,家乡文化是每个人生命的开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家乡文化传承下来,让中华文化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