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旅游心理学》历年试卷及答案,主要是答案
旅游心理学期末测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旅游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影响的左右,社会影响大致可分为四类 、参考群体、 和社会文化。
2.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 、社交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个体心理、 、 和组织心理。
4.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将人的特性归纳为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 假设、 假设和“复杂人”的假设。
5.弗洛姆的期望 认为,对于一种激励因素,其激励力量等于个人对此因素的 和 的乘积。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一定程度的单一性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需要来平衡,但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说法。( )
2.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压力越小,群体成员工作绩效越高。( )
3.领导是一种活动,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过程。( )
4.前厅服务员用姓名称呼客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会使客人有被冒犯的感觉。( )
5.人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但知识技能可以不断积累。( )
6.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报酬—投入比和与之比较的另一个人的报酬—投入比是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员工就会采取措施以达到这种平衡。( )
7. 学家认为。群体冲突是有害五益的,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避免群体冲突的发生。( )
8.群体可以整合个体成员的各种优势,所以群体运行的效率远远高于个体。( )
9.非正式沟通只应用于非正式群体,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 )
10.在正式沟通网络的五种基本类型中,链式沟通网络信息需要经过层层传递,层层筛选,因此最容易造成信息漏失和信息失真。( )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知觉的相似原则
2.性格
3.激励
4.强化理论
5.社会知觉
四.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X理论”和“Y理论”的基本观点。
2.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列举三个当代的激励理论,并陈述其基本观点。
4.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力主要有哪几种?
五.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分析旅游企业中客人的投诉心理,并说明处理客人投诉的一般对策。
2.导游服务既是一种功能性服务,更是一种心理性服务。如果你是一个导游员,你将如何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
旅游心理学期末测试题(一)
一.填空
1.家庭影响;社会阶层
2.安全需要;尊重需要
3.群体心理;;领导心理
4.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
5.期望;效价
二.判断
√ × √ × √ √ × × × √
三.名词解释
1.
2.指一个人对客观现象的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是指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4.认为人的行为是结果的函数,当人们的某一行为受到奖励时,他们最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奖励紧跟理想行为之后则奖励最有效;当人们的某一行为受到惩罚时,其重复的可能性则非常小。
5.指在社会关系中,以人与群体为对象的知觉,又称人际知觉。
四.简答
1. 要点:
1)“X理论”和“Y理论”是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关于人性的两种不同的假设。
2)“X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绝大多数人希望避免责任,很少有野心,只希望得到安全;由于 这种不喜欢工作的天性,因而对部分人必须采取强迫、控制、指挥以及处罚的威胁才能驱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3)“Y理论” 的基本观点是人在工作中所作体力有脑力方面的努力如同娱乐和休息一样,这是人的天性;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并不是唯一促使人们为组织的目标作出努力的方法。对于自己所承诺的目标,人们会瞬息万变引导、自我控制来加以完成;人们对目标的承诺,与他们达成此目标后的报偿息息相关;一般人在一定的激励条件下,不但愿意接受任务,而且还要寻求担负责任;大部分的人都有相当丰富的想象力、机智及创造力,用以解决组织上的问题;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状况中,一般人的智慧潜能,仅是部分地得到发挥。
2. 要点:
1) 群体的领导方式。
2) 群体的社会地位。
3) 群体的沟通方式。
4) 群体的外部影响。
5)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3. 要点:
1) 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明确而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能提高绩效;一旦我们接受了困难的目标,会比容易的目标带来更高的绩效;反馈比无反馈带来更高的绩效。
2) 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当一种行为受到奖励时,该行为最有可能重复发生;当一种行为受到惩罚时,这种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很小。
3) 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和用来同他比较的另一个人的报酬和投入之比应该是平衡的。如果人们觉得他们所获的报酬不适当时,他们可能产生不满,降低产出的数量或质量,或者离开这个组织。如果人们觉得报酬是公平的,他们可能继续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上工作。如果人们认为个人的报酬比公平的报酬大,他们可能工作的更加努力。
4.要点:
1) 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2) 组织结构的改变。
3) 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改变。
五.论述
1.要点:
1) 客人投诉时的心理主要有:
a. 求尊重的心理。
b. 求发泄的心理。
c. 求补偿的心理。
2) 处理投诉的一般对策:
a. 耐心倾听,弄清真相。
b. 以诚恳的态度向客人道歉。
c. 区别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处理。
3) 联系实际分析论述。
2.要点:
1) 树立美好的第一印象与最后印象。
2) 运用眼神的魅力,进行微笑服务。
3) 利用兴趣特点和AIDI原则组织导游活动。
4) 正确使用导游语言,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5) 针对客人的背景及个性特点灵活地导游。
6) 善于观察旅游者的情绪,利用旅游者的有意注意,主动导游。
7) 运用超常服务赢得人心。
8) 联系实际分析论述。
记得给分哦!!这个是从老师那要的,需要更多再联系!
二、论述题。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课题:旅游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课时:4
目标:理解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诸因素。
重点: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难点:参照群体,心理因素。
方法:讲解,讨论。
程序:
(一)文化因素
1、文化:基本价值观、习俗。
2、亚文化:民族、宗教、种族、地域、年龄。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
1)定义:社会阶层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
2)特征:
A同一阶层人们行为同质化
B不同阶层社会地位高低有别
C诸多因素展示阶层:经济变量(职业、收入、财富)、社会互动变量(个人声望、社会联系、社会化)、政治变量(权力、阶层意识、流动性)。
D阶层流动性:个人可向上层或向下层流动。
讨论:中美社会阶层结构。
2、参照群体:
1)定义:对个人态度或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群体。
2)影响方式:信息性影响,功利性影响,价值表达性影响。
3)类型:
A成员群体:首要群体(家庭、邻居、朋友、同事),次要群体(公司、政府机构、学校)
B非成员群体:渴望群体、规避群体、中性群体
C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讨论:参照群体的运用(名人效应、专家效应、普通人效应)
3、家庭:
1)家庭规模和家庭类型
2)家庭生命周期:新婚阶段、满巢期、空巢期、鳏寡期
3)家庭决策方式:家庭权威、购买风险、商品类型
4、角色和身份
(三)个人因素
1、年龄与生命周期阶段
2、健康状况
3、性别
4、职业
5、经济状况
6、居住地
7、生活方式
8、个性和自我形象
(四)心理因素
1、动机
1)定义:驱使人行为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旅游动机:观光、娱乐、求知、商务、保健。
2、知觉
1)定义:消费者将由外部输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加以选择使其有机化,并作为有意义的首尾一贯的外界映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即知觉是人对所感觉到的东西经过分析综合后的整体反映。
2)三种知觉过程: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曲解、选择性记忆。
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居民纷纷利用“五一”、“十一”长假外出旅游消费。出现旅游消费现象和行为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制约消费的根本因素,出现旅游消费现象和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故C观点符合题意,ABD均不是根本原因,故答案应选C。
点评:考生注意本题问的是根本原因,难度适中。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此外,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优化消费结构,克服不健康消费心理,树立正确消费观;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