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徽菜文化的起源与派系来自哪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徽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徽菜文化起源于古代安徽地区的徽州,南宋时就开始诞生,发展出来的徽菜是中国八大名菜之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徽菜形成的那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和徽州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有相很大程度的关系。甚至徽菜的名字背后都有非常感人的故事,融入徽菜文化之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徽菜能够发展起来,离不开其口感和风格的“讨喜”。其主要的特点是注重火候的把控。选材简单,讲究原生态和天然,这就保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徽菜也以野味和野味闻名。徽州所处的地域是华东,全年雨量适中,盛产茶叶、竹笋、蘑菇、木耳、板栗、山药等极具特色的食材,位于的淮北平原还盛产粮食、油料、果蔬和家禽,可谓是鱼米之乡。同时该地域也有很多淡水鱼资源,还有河蚌等其它丰富的水产资源,所以这种原生态的食物也为徽菜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要品尝正宗的徽菜,一定要到江南的徽州去品尝。

徽菜的品种也在发展中逐渐丰富。据记载有近五六百个品种,目前确定的品种有近120个。最具代表性的是火腿炖甲鱼,也是徽菜中最古老的传统名菜。徽菜的厨师擅用火腿配菜,再用冰糖提鲜。红烧菜则以焖、炖、蒸为佳,炒菜则会重油、重色、重火。徽州菜的汤一般味道很浓,无腥味,汤又很清。其它的传统名菜还有清蒸石锅鸡、山区蘑菇、腌鲜蕨鱼、香菇栗子、徽州毛豆腐、腌鲜鱿鱼、黄山炖乳脂王鱼等,值得品尝。徽菜不仅品种多样,烹饪的技巧也很多,据统计有20多个大类,细分有50多种技法。 

现代的徽菜文化和旅游业联系在一起,吸引全国各地的旅客的同时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必将在传承和发展中更进一步。

二、为何徽菜不等于安徽菜,安徽哪些地方是徽菜的发祥地?

徽菜属于八大菜系之一,更是闻名海外。但是徽菜不等于安徽菜,最主要的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现象。

第一,安徽的皖南与皖北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如果将徽菜统称为安徽菜会显得更加的笼统,在安徽皖南与皖北之间是两种相对独立的风格。徽菜所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比较鲜美,重视食材的新鲜。而且徽菜所采用的原材料是皖南地区所特有的一些食材并没有出现在皖北地区。徽菜发展与徽州所保留下来的人文以及饮食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皖南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条件为徽菜的发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安徽”的由来是由安庆府与徽州府相结合而取的名字,如果将徽菜笼统地以安徽菜来表达的话,所涵盖的面会比较广,不能够体现出徽菜的精髓所在。

第二,徽菜是由现如今的其他省份的菜系共同构成。最早的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而在当时的南宋时期与现在安徽省的区域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当时徽菜起源于徽州府,在古代的徽州府所划分的区域主要包含有皖南的一些区域。如果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域来划分有些地区属于江西省以及江苏省。所以笼统的以安徽菜来命名的话是不准确的一种现象。并且在此之后徽菜多流传于江南等一些地带并在此基础上所发扬光大。

而徽菜在安徽省境内主要的发源地在黄山市,特别是歙县是古代徽州府的府城所在地,所以成为了徽菜的起源地之一。除此之外,徽菜在宣城市的绩溪县也得到了发展。并且绩溪县有着“中国徽菜之乡”的美誉,每年在此都会举行一些关于徽菜的美食节日,也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大特色。

三、安徽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作为八大菜系的徽菜,有些什么特色?

徽菜擅长燃烧,炖,蒸,但易爆,烹调少,重油,色泽浓,火重。徽州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注重辅食,这是安徽菜的一大特色。是独特且自成体系的著名美食。安徽物产丰富。安徽人常年喜欢喝茶。因此,安徽菜一般都是油性的。它被称为重油,重色,重火,深色和浓烈的味道。

1.安徽的地理位置

长江和淮河从西向东横穿整个城市,将江南地区划分为江南,淮北和江淮之间的三个自然区域。长江以南的山区富含茶,竹笋,蘑菇,木耳,蝎子鱼,桃芽,灵猫和其他野生香气。因此,安徽菜以其野味和野味而闻名。淮北平原盛产食品,油脂,水果和蔬菜以及家禽。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2.徽菜的珍品

尤其是砀山梨、萧县葡萄、泰和春芽、旋风苔藓等,国内外早已闻名遐尔。沿长江,淮河和巢湖是我国鱿鱼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稀有的扬子江鲱鱼、巢湖银鱼、淮河回王鱼、泾县琴鱼、三河螃蟹等,都是稀有的名贵珍品。

3.徽菜的特点

许多菜肴都是用炭火、单火烹制而成,放在桌上原来的锅里,既体现了徽记的古老风格,又散发出香味和诱人的食欲。徽菜的特点是原料简单,讲究烟火,重油,色泽浓郁,口味醇香,保持原始风味。著名菜肴:富士鸡,茂峰乌贼,火腿炖乌龟,黄山蜗牛,红烧海狸,凤阳洪武豆腐,惠州毛豆腐,腌制鲜鱿鱼,黄山炖鸽子,牛奶肥王鱼,清炖马蹄铁,腌制鲜鱿鱼,惠州桃脂,火腿炖鞭竹笋等。

四、菜系和地域特征关系

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中国汉族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汉族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汉族饮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菜系,如:东北菜、本帮菜、赣菜、鄂菜、京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

下表主要列出八大菜系口味

鲁菜:咸、鲜

川菜:麻辣

苏菜:甜、黄酒味

粤菜:原汁原味、鲜、清淡

闽菜:咸甜(南部)、香辣(北部)

皖菜:重油味、重盐

湘菜:辣、腊

徽菜:酱香味浓

习俗原因

当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

气候原因

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

烹饪方法

各地烹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山东菜,北京菜擅长爆、炒、烤、熘等;安徽的炖,蒸,烧等;四川菜擅长烤、煸炒等;广东菜擅长烤、焗、炒、炖、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