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各地民居的特点?
1、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
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2、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
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3、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4、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
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中国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19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承重砖墙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5、潮汕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收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
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
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民居
二、内蒙古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就是蒙古包了,这个是有特色的,汉族人的是土房子,顶上也是拱形的。
三、请从外形、材料、功能、结构特点等方面分析河北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傣家竹楼的相同和不同!
河北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傣家竹楼的相同之处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建设适合当地居住的建筑。不同之处如下:
一、外形不同
1、河北民居: 坐北朝南、面水向阳,屋顶多为平顶、卷棚和硬山顶,墙壁和屋顶厚实 。
2、内蒙古圆顶土房: 外形像个圆锥体,能够比较好地起到防风、防雪、防雨作用。 塞外冬季多刮西北风,矮小的包门向南或东南开,寒气就不易袭入包内,门外雪也不易堆积。
3、傣家竹楼:竹楼近似方形, 楼顶两面坡度很大,屋顶呈人字形 ,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堆放杂物。
二、材料不同
1、河北民居:材质砖木结构,建筑多用砖、石板、木材、土坯等材料,利于保温和长期保存。墙壁多用青砖和黄土,屋顶多用灰瓦。
2、内蒙古圆顶土房:材料土质。
3、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三、功能不同
1、河北民居:当地风大雨雪小,考虑保温,不考虑防水,屋顶多为平顶、卷棚和硬山顶,墙壁和屋顶厚实,利于减风压。
2、内蒙古圆顶土房:外形圆锥体,能够比较好地起到防风、防雪、防雨作用。
3、傣家竹楼:高脚楼房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当地降雨量大,人字形屋顶利于排水。
扩展资料: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当地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度,没有四季之分。当地盛产竹材,傣家竹楼是一种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少遮挡物,通风条件好,非常适宜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傣族竹楼
四、内蒙古,云南傣族,沙特阿拉伯他们的当地气候特点和民居的建筑特点是什么??还有结论是什么??
内蒙古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用毛毡和毛皮搭建,搭建和拆卸方便,适宜移动
云南傣族 降水丰富,地面潮湿 竹木搭建而成, 往往悬离地面
沙特阿拉伯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结论:传统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五、蒙古族的建筑地理知识
由于草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随着长期的历史发展,蒙古族人民逐渐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需要与之相应的建筑形式来保障,于是蒙古包应运而生。目前草原上蒙古包形式仍为原有传统蒙古包形式,其搭建方式与应用材料基本没变,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蒙古包的移动性减小,成为半固定形式。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陶脑、乌尼、哈那、门槛。
蒙古包特点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合游牧经济生活。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六、内蒙古民居住特点
这里主要指西片,赤峰以东讲东北话,自治区是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拼凑的,现在汉人已占多数了。
蒙古族人体形粗壮,面宽耳阔,眼睛有神,颧骨突出,头发卷起,声音洪亮,臂力过人,威猛彪悍,成为匹夫之勇的楷模。但心底善良,为人敦厚,性格豪爽,敢爱敢恨,少有歪门邪念,豪爽酒量大自不必说,很多已经汉化了。内蒙西片的汉人更象西北人,虽然号称华北,却连说话也是西北味道,老实本分,因循守旧,做官经商都不行。包头、呼和浩特主要是汉族移民,没什么文化底蕴。
蒙古人的性格里很多因素都是来自狼。相传蒙古的一位远祖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其中的一个就是与狼联姻生下了具有狼的凶残与狡诈性格的蒙古人,但是他们同时也具有了狼的天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非常优秀的作战能力。他们对狼的情节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和狼作斗争,一方面狼又是他们所信仰的神。所以蒙古人有双重性格。
蒙古人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香气沁人的奶茶、洁白的奶皮、奶酪均是必须有的。
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见到老人要问安,并以“您”称呼。对孩子和善亲切,不打孩子。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这就是蒙古人,不论男女,外形均给人以粗犷厚实之感,而内心却热情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