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州民居的潮汕民居有何风格特色与传承

潮汕民居在早期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的渗透,后期较多地受到八闽、江西文化的浸润和江南、广府文化的影响,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征,使之成为既是中华建筑文化之一脉相承;又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民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民居建筑的俊逸、清纯,逐渐地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 轻巧通透是潮汕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无论是屋顶的曲线、檐角的举翘、门面的布局、颜色的涂饰只要作一比较,就可以感受到潮州民居的特色。以色彩为例,北方喜上下均重彩,金碧辉煌,团花簇锦,显得雍容华贵;江南喜用素色和黑色,颜色清纯,与水乡之环境协调。而潮州民居的色调较之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在潮州民居中,通常是灰麻石或灰面勒脚,贝灰墙面,灰瓦屋面,唯有屋脊和山墙、大门口才饰以较为鲜艳悦目的灰塑、嵌瓷、彩画、木雕、石雕,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画上彩色(有的黑色)卷草、悬鱼、夔纹,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日光下,丰富了立面的变化,表现出传统建筑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于地处亚热带地区的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使居住活动舒适凉快。潮汕民居注重整体环境设计达到室内降温效应,形成一个适宜人居的冬暖夏凉的建筑环境。为使空气流通,采用前低后高,巷里对直以兜风入室,此所谓之“露白”,加强了室内的穿堂风和足够的日照。在民居向大型化组合发展的情况下,横纵之间以火巷、屏风、槅扇等相隔,既通风、又防火、便交通、达到形式上的分隔。就是照壁、砌砖窗花、厅堂、门口采用的门罩、拦干门、闪门、博古等空间分隔构件,都以不同材料做成通雕,以利空气对流,达到分而不隔,更使石雕木雕等传统工艺有用武之地。木结构多采用彻上露明造,让所有之建筑构件通风透气,木材尽量外露以防白蚁、防腐朽,庭院内多为敞厅,门窗多朝天井,一般人的天井都设有花圃、水池、花木、莲缸、四季常青、静谧幽雅、更有利于调节室内温度。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潮州民居的通透特点。 潮汕民居重视装饰,《周志》已经提到所谓“鸟革翚飞”“雕梁画栋”都在赞美潮州民居装饰的华美,特别是明清以后潮汕民居建筑进入了成熟时期,建筑装饰手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其一是实用与艺术和谐结合;在关系到建筑结构、特别是屋面上最显眼部位,如屋脊、墙头、不同墙面的转角处、细部收口等部位,通过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而且更加坚固。潮州乃多雨地区,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防漏要求很高,屋脊做得较大,在最为突出的屋脊饰以灰塑、嵌瓷、彩画,不怕日曝雨洒,历久如新,在大面积的外墙面墙上嵌以石雕、墙头饰以彩画,避免了单调的直角、丰富了立面,大中型祠堂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结构,多数采用彻上露明造以求建筑空间敝大,同时在梁架、照壁、额坊、柱头斗横、雀替等部位精雕细琢,使这些举目而可见、抬头可见的部位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了防潮、防洪和防白蚁,潮州民居一般采用石构柱础,而且比北方明显更高,因而将柱础雕刻成复杂的几何形状、造型饰样几乎逾百种,在家内一般追求良好的采光、通风、采用精致的通雕屏风,隔扇,同时,潮汕民居十分注重门面装饰,集中对石柱、屋脊、外墙门框、匾额楹联、檐头、抱鼓石、石狮乃至门前之亭子、旗杆等均予以精美之装饰,使建筑物之门前徒增华贵之感。对于内部重要部位用器物如梁架,雀替以至神龛,更集中了装饰之精华,使之光彩夺目。一般梁柱在潮汕称之为“五脏内”,可见其在建筑物内部之重要位置。

其二在装饰题材广泛,潮汕民居的装饰题材几乎可说囊括传统的民间题材,如历史故事、神话、渔耕樵读、戏剧题材、吉祥图案、虫鱼鸟兽、亭台山水、以至名人名家诗书画,同时善于表现地方特色,岭南佳果等地方题材,晚期尚出现了一些西方花纹图案。

其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博采众长以为我用,最突出的是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琉璃、彩画等工艺。

其四、精益求精的营造思想,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内容使潮汕艺人大显身手、注入了竞争机制,使明末以后之潮州民居装饰日显细腻繁复。

五行山墙

山墙在潮汕地区也叫“厝角头”,是当地民居中比较讲究的部位。它结合五行之说,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五行山墙,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这五式的形状是根据堪舆学的山形之说而命名:“金形圆而足阔”,“木形圆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阔”,“土形平儿体秀”。而这些山墙的选择则是由风水先生们视环境来决定的,比如周围的山形多为火形,则山墙面采用“水式”,取“水火相克”之意。而一般的民居中忌讳使用“火式”山墙,而一般用在宗祠家庙,取家族兴旺之意。此外,根据五种最基本的形式来变化,还会派生出其他形式,如“大幅水式”等。山墙面的做法分为三线,三肚,下带浮楚,即楚花。线指的是模线,窄的为线条,宽的为板线。板线之间划分出来的部位叫做“肚”,也叫做“板肚”。“肚”根据题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花鸟肚”,“山水肚”,“人物肚”。而墙头正中下方成为“肚腰”,肚腰下面的花纹即使“楚花”。

现今潮汕内能完成既传统又美轮美奂的古建筑民居的只有位于广东省揭东区陇上村的金石祖传木雕精艺坊赖沛钿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起源由祖传木雕精艺坊高祖赖茶天于清咸丰初年开创,至今160年左右,几经动乱,从未间断。时赖茶天绰号盖三阳,即海阳(潮安)、潮阳、揭阳。可见其技艺高超,现存世作品有福建省东山岛关圣帝君庙木雕。曾祖赖荣林存世作品不详。祖父赖源顺存世作品有凤塘镇大埕三房祠木雕(现正在重修,木雕工作由祖传木雕精艺坊创始人:赖沛钿承接)。父亲赖森河较有名气的作品有汕头妈屿放鸡山天后宫、蓬州所城天后宫的木雕和揭阳炮台关爷宫的龛、几(皆为文保单位)。赖沛钿完成的木雕作品文保单位的就有官塘宋祠(陈氏家庙)、蓬州翁万达大司马府、蓬州城隍庙、鸥汀许氏家庙(青砖祠)、潮州青龙古庙、南春路谢氏宗祠等。还有磷溪的刘刺史公祠、新加坡的修德善堂、众弘善堂、广东揭东区陇上村的“泰华祠” 等的木雕工程。工艺精致,得到了优良的评价。

赖沛钿自小生长在祖传木雕世家,在家传的木雕工艺氛围中,耳濡目染,慢慢地对木雕工艺产生了一份热爱。悄后跟随父亲赖森河学习,凭着自己对木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父亲的精心传授,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能熟练掌握从木雕的选料到制作各种技巧。在36年的工作历程中,在父亲和五华仝仁的帮助下创作了一些木雕工艺作品,取得了一定成绩。

从业三十几年来,在每一道工序的学习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很快地就能熟练掌握了修光、打坯等各种潮州金漆木雕艺术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对木雕图案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1985年起从事学习汕头何大盛大师的木雕图案设计,能充分根据潮州金漆木雕的特点特性,设计出一批既能体现出潮州金漆木雕多层镂空的特点,但又便于进刀、运刀;既疏密有致,又坚固耐久的木雕图稿。在设计的过程中汲取前辈的精髓并融入自己的理念,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受到了同行的一致赞许。

自1995年以来完成的木雕作品中“文保单位”的就有官塘宋祠(陈氏家庙)、蓬州翁万达大司马府、蓬州城隍庙、鸥汀许氏家庙(青砖祠)、潮州青龙古庙、南春路谢氏宗祠等。还有磷溪的刘刺史公祠、新加坡的修德善堂[5]、众弘善堂、揭阳市揭东区陇上村的“泰华祠”等的木雕工程,得到了优良的评价。特别提到的是设计、创作的揭东区陇上村“泰华祠” 的木雕作品更是工艺精致到了极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广州陈家祠博物馆馆长李卓奇(国家级工艺大师评委) 先生只看了该祠堂的照片就赞叹不已。

创作的木雕挂屏《梅兰菊竹》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 金奖,《七子归朝》和《喜上眉梢》分别获得“广东(潮州) 工艺美术精品展”金、银奖。创作的镂空虾蟹篓也在该次展会荣获金奖,创作的《仕、农、工、商·渔、樵、耕、读》在“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并于2014年4月被聘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委员,在2014年12月被评为市工艺美术师。于2015年4月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

二、潮汕民居的建筑风格

潮汕民居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融合。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潮阳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红梁金瓦的,有人以“老爷宫”(神庙)形容之。这种建筑风格本来只有皇宫和神庙才可以有,听说潮阳之所以可以建是当年的假国舅陈北科“申请”来的。 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宏伟壮丽。

次要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为一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建筑群体,聚族而居。 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 ;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潮州建筑的色调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

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 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不惜代价。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筑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更是金碧辉煌。

屋脊之装饰,屋顶之龙风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精美绝伦之木雕、石雕工艺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潮汕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成的影响。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潮汕地区还保留古老的板筑的建筑方式(即“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筑)。

原料一般采用红土和砂砾搅拌后筑成墙体,而不用需要耗掉田里好泥土的砖块来筑墙,然后用泥沙和贝壳灰搅拌后涂墙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旧时海滨贫民所居就多为这种称为“涂(草)寮”的茅屋,石材则多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的建造。而屋面与屋脊,有通花陶瓷压顶,既可以透风又能压顶防风,还有双层(或三层)青瓦上层为食七留三,底层食三留七,再压瓦筒,于两瓦之间隔热泄水。

三、潮阳民居建筑特色有那些

在深汕高速潮阳境内,可以看到路旁的一些村庄,一排排具有特色的房子整齐排列,颇有气势。

这里有不少村子,规模都挺大,民居连片而成,整齐划一。

这些民居有的已有数十年到百年的历史,也有是解放后和改革开放以后建成的,大部分都保持潮汕民居的传统风格。因此潮阳民居建筑特色其实也是潮汕民居的传统风格。

潮汕传统民居是平房,为寻找拍摄的制高点,我们选择废弃的碉楼,这往往是全村最高的地方。解放前这些村子为了防御土匪盗贼,往往都建有碉楼。

但大部分都已经废弃或坍塌了,有的是外面的框架犹存,内里楼梯甚至楼板都荡然无存,无法登上。

潮汕的民居传统上有“四点金”、“驷马拖车”和“下山虎”三种。“四点金”一般是有钱人的居所,式样和北京的四合院类似,相传也是仿自四合院;“驷马拖车”规模比“四点金”大,往往是富豪才拥有。

潮汕地区现在保存得较好的“驷马拖车”是号称“南粤第一侨宅”的澄海陈慈黉故居。

潮汕农村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子是“下山虎”格式。“下山虎”也可以叫“跑狮”,是潮汕地区最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也是其它民居建筑的基础。它采用中轴线布局,只有一厅两房。进门是天井,天井直接进去是中厅,中厅的两侧各有一间大房,天井的两侧又有俗称“伸手”的小房和大房相接。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下山虎的屋顶是硬山顶,也就是后高前低,形状被形容为下山的老虎,因此有“下山虎”之称。这样的设计既通风又便于泻水,是为了适应潮汕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这里拍摄的民居就是这种“下山虎”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