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文化表演都有什么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3、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4、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5、民乐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二、四川省有哪些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节目?
川剧的变脸
四川连厢及肉莲花表演大师牟庆云、四川相书表演大师鲁国华及飞刀花鼓惟一传人刘陶
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木偶戏
【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调皮的小白兔》、《刘文学》、《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
谐剧
【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赶汽车》、《黄巡官》等20多个谐剧节目,1949年后又改编了《在火车上》、《结婚》、《十二点整》、《苏二哥》、《打百分》等有影响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四川评书
【四川评书】又称评话,清初盛行四川,以说为主,辅以动作,以四川方言讲述见称。说书人借助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条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时间,不择地盘,书文可长可短,书资凭听书人随意给付。四川评书分"清棚"与"擂棚"两大类。"清棚"重在文说,以清谈为主,偏在文采,妙语连篇,以文取胜,以情动人。"擂棚"重在武讲,以吼喊为主,摹拟形容,说书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讲,手比足划,眉飞色舞,力求形态逼真。当中又分"条书"与"墨书"。"条书"无底本,凭说书人编造故事;"墨书"有底本,说书人根据底本加工润色,一部书能说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条书"传统段子如《双贵图》、《十美图》等,"墨书"传统段子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总以野史、侠义、公案、神话、奇观为主。现代书目有《红岩》、《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与"南间调"。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其改唱《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使用乐器是长约1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现用小肠皮),再以两块竹片子,长1.7米,加上碰铃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国初年始称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与"单唱"。"群唱"是由5人组合坐唱。1953年首届西南戏曲调演,由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将坐唱的"群唱"改为站唱的一人独演。竹琴唱腔"省调"又称"坝调"、"上河调",流行于成都地区。著名竹琴老艺人贾树三又将川剧、扬琴与竹琴融为一体,创出"贾派"竹琴。"贾派"竹琴擅说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击琴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似有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
金钱板
【金钱板】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其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成都扬琴
【成都扬琴】源于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间即在成都等地流传,主要以扬琴伴唱而得其名,并有"坐地传情"之称。它吸取了川剧、清音、竹琴诸家之长,通过唱腔道白,融叙事、抒情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多为生、旦、净、末、丑5人演唱,分别操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唱边奏,其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唱腔分大调、小调(越调),大调属"板式变化结构",应用较广;小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较强。传统曲本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曲本分大本与单折两类。其流派分"南会"、"北会"两派。"南会"因盲人多,对于唱腔非常讲究;"北会"并非盲人,对词本则特别考究。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了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风格独特的"堂派"艺人。三四十年代,扬琴在省内日益盛行。1949后,四川扬琴发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扬琴演唱艺术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扬琴。"德派"扬琴以声、腔、情、韵结合扬琴伴奏的急、徐、强、弱的谐美,来表达其感情、刻画人物。代表传统节目有《活捉三郎》、《碧莲放子》、《祭江》、《祭塔》、《香莲闯宫》等,现代节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成都一年一度的灯会在青羊宫举办。这一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现。灯会盛况空前,各种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吊灯、挂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等,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采用大众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制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了成都民间彩扎技艺和书法绘画等高超的传统艺术。�
成都花会
【成都花会】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据传统习惯,人们一般把"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的前后定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年年在青羊宫举办"花市",从而发展成为民间喜爱的春游盛会。届时花农群集,城乡居民纷纷前来赶会,卖花、赛花、赏花、交换良种和互相学习培种技术,各种小吃和地方土产沿街摆满。成都海棠、梅花、玉兰、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陆游诗:"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从诗中可想见当年成都花市的盛况。游人不断,热闹非凡,当地称之为赶花会。�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属于川派,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它运用"缩龙成寸"、"咫尺千里"的艺术手法,创作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我国盆景艺术,有江南、岭南、剑南三大流派,剑南派以成、渝两地为代表,着重表现四川名胜山水的独特风貌。奇花异草、险峰怪石、青山绿水,无不进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们从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风光,深受人民的喜爱。�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爱植芙蓉花。现在成都人对蓉花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公园、商店、街道的名称多冠以"芙蓉"的称谓。木芙蓉系落叶灌木,枝叶密被星状短柔毛,树冠开展,花大色艳。品种有醉芙蓉、白芙蓉、红芙蓉、五色芙蓉等,开花时间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时节。�
成都茶馆
【成都茶馆】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馆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区、效区的大街小巷、公园名胜,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茶馆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累,闭目养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头",即瓷碗、瓷盖和金属托盘(又称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为上品。冲开水用的长嘴壶,冲茶亦讲技术,高明者从头至尾点滴不漏,赏心悦目。茶馆供应糕点糖果,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下棋、说唱、相声等。就其特色来说,可分老茶馆、新茶厅、文化茶园、棋园茶座。茶品种极多,花茶、龙井、毛尖、沱茶,应各人不同喜好。�
蜀锦
【蜀锦】是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品,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齐名。全系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产品分被面、衣料、装饰锦,以被面为主。其主要锦样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浣花锦、铺地锦。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
蜀绣
【蜀绣】同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国内外的赞誉。蜀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把蜀绣称为"蜀中之宝"。蜀绣的品种丰富多彩,根据它的用途,大体可分为日用品和欣赏品两类,前者实用价值高,后者艺术效果强,其构图取材于名家的山水人物画。另外双面绣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汉时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国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样,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惊叹不已。主要原料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见长,用炼制后的生漆涂饰在各种不同的底胎上,经反复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抛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笔,刚柔兼备,线条流畅,平整光亮。纹样常用梅、兰、竹、菊等进行装饰,用传统工艺,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时发展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使漆器更加丰富多彩。主要产品有瓶、盒、盘、缸以及漆塑人物、挂屏等。由于成都漆器把实用性同装饰性有机结合,是富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
银丝工艺
【银丝工艺】以白银为材料,运用花丝和点錾技法,按照设计要求,交互用填丝、累丝、炭丝、穿丝、搓丝和在银片上錾出点、线、面浮雕图案组合而成。结构严谨、造型别致、虚实相间、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传统产品有妇女用的首饰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生活用品银耳碗、银镶筷子等。近年来的"底纹衬托"新技艺,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种。�
竹丝瓷胎
【竹丝瓷胎】又称"竹丝扣瓷",是从优秀的民间工艺中发展形成的,属于竹类编制中的一种工精艺高的特种编制工艺。它是用很细的竹丝、很软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双重价值。19世纪末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竹丝瓷胎选料严格,编制难度大。传统色彩以古铜色为主,辅以竹丝本色和黑色竹丝。图案各异,品种繁多,花色翻新,主要产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首饰盒、烟具、竹压盘等。�
绢扇
【绢扇】绢扇是宫扇的一种,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成都绢扇继承了古绢扇的造型,以铁丝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线带蝴蝶结为坠,价廉物美,大方实用。绢扇以扇画面的格调高雅为主要特色。成都绢扇工笔重彩,与清丽淡雅的苏杭绢扇不同,采用木版水印、印线填彩和手画为表现手法。�
薛涛笺
【薛涛笺】即浣花笺,是唐代女诗人薛涛依照松花笺纸设计制造的一种小彩笺。因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纹精巧,颜色鲜丽。唐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五代词人韦庄《乞彩笺歌》云:"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蜀笺
【蜀笺】古代成都的一种木刻彩印、图文兼具的诗笺。在唐与蜀纸(即麻纸)齐名。成都浣花溪是历代造纸制笺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笺、薛涛笺、十色笺等,其中尤以薛涛笺著名。文人学士写诗多爱用蜀笺,蜀笺的发明,推动了后代诗书画的发展。�
十色笺
【十色笺】又名谢公笺,俗称鸾笺或蛮笺。谢景初(1019~1084)字师厚,北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他创造的笺因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黄、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十色,故称十色笺。韩浦《寄弟蜀笺》诗云:"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即指此笺。�
诗婢家
【诗婢家】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画装裱作坊,与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杭州的"西泠印社"齐名。建于1920年,在字库街,后迁羊市街。因主人姓郑,便借用中国汉代经文学家郑玄家的奴婢皆懂诗文,并能以诗句互相对答的故事取名。经营名人字画,文房四宝,水印诗笺,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笺质朴雅致。�
川菜
【川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历史悠久著称。成都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选料严、刀工精、调料鲜、烹制巧、造型美来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级筵席、聚餐宴会、大众便餐、家常风味、民间小吃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讲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广、味道变化多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赞誉,有麻辣味、红油味、椒麻味、鱼香味、豆瓣味、酱辣味、怪味等。烹调方法多样,而且每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要求。现川菜品种已达4000多种,其中名菜达300多种。成都著名川菜餐馆荣乐园位于人民中路137号。最早建于1911年湖广馆街,由威乐斋、蓝光鉴兄弟开办,善于以美味汤菜调剂席面而形成独具的特色,精心制作的奶汤使人回味不绝,传统名汤"开水白菜"也博得中外游客的称赞。其他如"双烤鸡"、"干烧鱼翅"、"酸辣海参"等都是荣乐园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馆。位于成都市祠堂街55~57号,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车耀先创立。所制作的生烧什锦、宫保鸡丁、清汤三鲜、蒸碗饭、大众面点等,以正宗川味、价廉物美而著称,有歌谣赞道:烧什锦,名满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众称为经济实惠的平民饭。�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期间,好用青椒烹饪鸡丁,又因为他曾在京仕官宫保,故而取名宫保鸡丁。后来发展为用干辣椒过油成棕红色,将肥仔公鸡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极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爱吃的一种经济小菜,是将鲜菜放入盐水坛中泡制而成。开胃解腻,是筵席中调味佳品。成都餐馆中专制泡菜的厨师利用各季的鲜蔬菜,泡制出光泽鲜艳、脆香可口、具有多种复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变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间,陈麻婆在成都万福桥头开了一家餐馆,因她煮豆腐色鲜味美,过往挑夫都于此歇脚就餐,生意兴旺,又因她是麻脸,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制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选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汤、红油烧烩,加进适量的调味品制成。由于制作精细,价廉物美,颇负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经过精制并加用调料的"凉拌牛肉"。据传说创始人郭朝华和他的妻子,推车叫卖,因调制得法,香味浓郁,被称作"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两人夫唱妇随,生意十分兴旺,因起初卖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杂荟,而称作"荟牛",因"荟"、"肺"发音相近,故得名。特点是肉料精选、香料精配、厚薄匀称、搅拌入味。�
龙抄手
【龙抄手】风味食品。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南段,1941年开设于成都悦来场,后迁商业场。传说是几位茶社伙计企图用"浓花菜社"的地盘开店,谐"浓"字音,取"龙凤呈祥"、"生意兴隆"的意思,得名"龙抄手"。其特点是皮薄、馅嫩、汤鲜,主要有原汤、炖鸡、海味、酸辣、红油等抄手,用料讲究,做工精细。
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有哪些请简单介绍
一 )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黔剧是贵州家乡剧 , 全省人民非常喜爱 , 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 , 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 , 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 , 还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采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娱乐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根据汉族传书改编 ; 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 ; 社会现实生活。
四、你还知道哪些精彩的民俗庙会表演。
开封华夏景区演出公司提供:庙会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开封华夏景区演出公司提供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开封华夏景区演出公司提供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中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各类演出活动。开封华夏景区演出公司提供
五、沈阳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糖瓜:老沈阳的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皮影戏已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师关维颖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表演的第一个皮影戏《过桥》在区中小学春风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东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小调揉合而成的一种曲艺。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形式活泼,曾风靡一时。清盛京宫廷礼仪是清代皇家祭祀、登基、婚庆等活动的表现方式,带有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清代立都北京后,先后有4位皇帝10次赴东北东巡谒陵,至今沈阳故宫还珍藏着原始的典章、乐器、乐谱和文献纪录。东北大鼓已被沈阳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草创至今,传说已有300年的历史,起始于清代,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莲花落唱腔艺术,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传统二人转唱调以七言、十言为主,说口风趣幽默,做功讲究表演,所以说传统二人转艺术是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之精华。
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请选择其中你知道的一项民间艺术,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1\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历史编辑
初期
《舞狮》 陈玉先
舞狮是一种亚洲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及各国唐人街都相当盛行舞狮。但中国大陆的民间舞狮实际已经日渐减少。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
后期
舞狮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
皮影: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 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