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过年的独特风俗是什么?

太原过年的独特风俗: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山西各地春节习俗:

1、左权——豆腐头脑和面茶

春节要守岁,要吃饺子,还要放炮。故乡在晋冀交界,春节风俗和多数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有两样习惯,却是在外地很少见到的。

2、盂县——点燃年草迎年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户户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迎神,大约是早上五点,天还没有亮,人们点燃提前一天准备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实就是一些庄稼的秸秆,这与山西好多地方不同。

盂县也是产煤大县,可是却不是用煤烧旺火,而是烧年草,期望通过这个仪式,驱除往日的烦恼与不幸,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所有美好的憧憬。

二、山西太原的民俗民风有什么?

晋剧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晋剧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唱腔婉转细腻,旋律流畅,曲调优美,道白清晰,表现技巧多姿多态,独具特色。除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四大剧种外,山西还有其他50多个小剧种。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有丁果仙、丁巧云、牛桂英、王爱爱、谢涛等,剧目有《下河东》、《打金枝》、《三关点帅》、《三娘教子》、《傅山进京》、《范进中举》等100多种。山西人喜欢看晋剧,现存古戏台就有2886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全在山西,其中之一就在太原市阳曲县。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以堂鼓、铙、钹为主,最大特色是曲牌套路丰富,场面火爆激烈。表演时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恰似两军对垒,势必决一雌雄。表演形式分“单一二五”、“双一二五”,曲牌有《五点子》、《七虎下山》、《十三排》、《唐王点兵》、《单刀赴会》等。在太原每逢喜庆必有锣鼓,锣鼓表演已成为太原人民的传统习俗。太原锣鼓多次参与国际性大型活动,有“中华第一鼓”的美称。

棍艺

棍艺是太原传统习俗中“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铁棍、背棍,还是抬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铁棍的表演者固定于抬架上,由八个中青年人抬着前进,行进时舞步轻盈,腰际闪动,使长长的抬杆上下漂浮摇动,翩翩起舞。棍上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地方习俗浓郁,表演气势非凡,给人以美的享受。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肩背一种特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上固定着5至9岁的小演员。背棍人前后左右舞步前进,上面的小演员根据下面男演员的舞步,稍动腰际,轻甩两袖,手中的红绸随着舞姿飘洒,好似空中芭蕾。

抬棍,又称抬阁。抬杆比轿杆略长,有弹性,中间设方形抬架。架上表演者多选10岁左右俊美儿童作戏剧人物扮相。抬者通常为十六人,另有喝令一人,压杆一人,踩着齐走、丁字步等步伐一颠一闪地行进。演员也随之表演甩袖等动作。抬棍具有华丽、精彩,惊险、奇特的艺术魅力。

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lao),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形式,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所谓“七件子”就是右手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合辙入韵。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声稍长,朗朗上口,颇合当地人的欣赏口味。

社火

社火,又称红火,是太原民俗文艺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每年的正月十五最热闹就是耍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红火。”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等。

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等。

太原剪纸

太原剪纸,是用剪刀在彩色纸帛上裁剪或用刻刀裁刻而成的一种装饰艺术品,是一种流行太原城乡一千多年的传统民间工艺。每逢新春佳节,或者婚嫁喜庆,人们总喜欢裁制几幅图案美丽的“剪纸”,贴在窗户或墙壁上,使房间显得格外生气勃勃,富有喜庆色彩,给人以清新欢畅之感。太原剪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艺术家们把它搬到国内外展出,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特色文化。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

炕围画

在太原农村多以火炕取暖御寒,人们在炕围墙上刷高约二尺的“围子”,以颜料做底,色彩绘画,桐油涂罩。既鲜艳豁亮,又坚固耐久。日常脏了,用湿布擦一下,则又光亮如新。炕围画的形式以上下两组边道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画空儿。边道图案有:玉带边、竹节边、鹤寿边、福寿边等;画空儿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多种形制。表现内容多以人物、花鸟、山水、风景为主;表现手法以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木版年画,装饰粉画“多元并存”。

春节

中国农历岁首第一天,现谓春节,俗称过大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提前办年货、打扫房屋、贴春联、挂年画,营造过年气氛。头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要点旺火、吃饺子、放鞭炮、“熬福”。初一早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供祖行礼、磕头拜年、发压岁钱,见面都要问候一声“新年好”。最热闹的是中午的家宴,不仅要品种齐全,尤其少不了鱼,称之为“年年有余(鱼)”;主食方面有馍、年糕(喻意年年高“糕”升)、饺子样样齐备;早上在包饺子时,要包几个带硬币的饺子,吃到者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年年发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年节中最热闹的。晚上看灯、猜谜语、放焰火;白天踩高跷、跑旱船、背铁棍、扭秧歌、闹龙灯、打腰鼓。或走村串乡,或城镇汇演,使节日气氛达到高潮。在食俗方面,家家户户必不可缺的就是吃各式各样的元宵。

二月二

又叫春龙节、青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传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会抬头而起。古时这一天要焚香水畔,以祭龙神。这一天,要吃“龙食”,食面者曰挑龙筋,食饺者曰咬龙胆,食饼者曰剥龙皮(烙上薄薄的烙饼,中间卷以葱丝、肉丝、豆芽、韭芽等混合炒制的菜肴)。吃龙食是为了惹恼天龙,以求风调雨顺。现代人这一天以吃面条和春卷者居多。这一天,无论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民谚又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娃娃要剃头”。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相传由寒食节演变而来,是晋文公为寻介子推而火烧绵山之后,确定的寒食禁火制度的延续。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还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古代的这一日只许吃冷菜,喝凉粥,不许动火。现今,节日依旧,但主要是上坟扫墓,纪念革命先烈和逝去的亲人;组织青少年春游踏青、放风筝、打秋千,进行户外活动,以锻炼身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在南方有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而在太原古老的文化传承中,端午节当地人用红纸剪成禁“五毒”的窗花和用黄纸印成“黑虎”和“黄牛”贴在门窗上,门头插艾草,屋内点雄黄,这些都是作为避邪驱毒之用。这种习俗现在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了。当然,太原人过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惯。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每逢这个月的第八天,太原人和全国各地一样要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所不同的是,太原人在腊八这一天,有泡蒜的习惯,也就是在醋壶里放些剥好的大蒜瓣,到了春节时,蒜瓣变绿,食之不辣,而且醋的味道伴有蒜香,味道鲜美。

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而太原则是“面食之乡”的窗口。集山西面食之大成,荟萃“面食之乡”的多种精品,形成了“一面百样吃”、“百样百味”的太原面食特色。

十大面食

著名的太原十大面食有:拉面、刀削面、刀拨面、剔尖、擦圪蚪、、揪片、拨鱼、猫耳朵、莜面。在这十大面食中,又派生出很多种类,如:大把拉面、小拉面、一根面、剪刀面、沾片子、搓鱼鱼等等,单是大把拉面,以1公斤面计算,面点师们可拉16—18扣,单根面丝可达262144根之多,而一根拉面则是远距离、弧线形入锅,始终不断的单根面每根一碗,故称“一根饱”。可见太原的面食早已超越了食用性的范围。

赶庙会

太原晋祠,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有古庙会,相传这一天是祭神祈雨的日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每逢庙会,要搭台唱戏,一连数日,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来白天看戏,晚上看社火、焰火。现在又赋予庙会以新的内涵,成为太原市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从农历六月二十九到七月初五,天天有戏看,赶庙会的商家,看大戏的农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婚俗

太原人结婚习俗大致要经过说媒、订亲、请期、迎娶、拜堂、宴请、回门的程序。各项程序都有不同的讲究,择期上,太原人信奉三、六、九为吉,结婚时有开门钱、开箱钱、午夜放炮等习俗。

三、太原春节习俗300字

您好

太原的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四、太原习俗至少五个

1、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其时在农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农历正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是仓王爷的生日,象征五谷丰登的节日。

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

2、寒食节

寒食节的时间在冬至后百五日(亦有百六日之说),即清明前两天。至今,太原南郊区群众仍有称寒食为“一百五”者。民间传说,这一天为“龙忌”之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传说晋文公重耳在这一天焚烧绵山,烧死功臣介子推,追悔莫迭才下令禁火的。“焚火绵山”的故事在太原地区流传很广。其实,寒食的起源并非始于介子推,而是始于周代的禁火制度。

3、寒衣节

寒衣节为农历十月初一,亦称“送寒衣”,意谓为死去的亲属亡灵送冬天衣物的日子。至时家人用五色纸(常用黄、蓝、绿、白、青)剪成象征性的衣服,中间夹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季穿用。

4、晋祠古庙会

每年旧历的七月初二,是晋祠古庙会的集会日子。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太原附近二十五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这里,作为晋国开国君姬虞的祠堂,人们也往往寄于希望,而且把这种希望神化了。因此,晋祠古庙会又成为祭神的日子。

5、伏日习俗

源自于上古“伏日祭祀”活动。在山西民间,普遍认为炎帝是太阳神,祝融是火神,在伏日祭祀这两位神明,以感谢其带来光热助万物生长,并祈求保民安康。祭祀时的祭物则为羊汤。而如今在山西晋南一带,依旧保留了“伏日喝羊汤”的习惯。

6、尝新麦

尝新麦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将新收的麦穗煮着吃,还有的人喜欢用火直接烤麦穗吃。新鲜的麦穗用火烤熟后清香四溢,香甜可口,民众都十分喜爱。

在晋南,还有部分地区有着夏至过后妇女回娘家的习俗。妇女们不仅给娘家送去用新麦粉做的饼子,还为了在收完冬小麦之后回娘家休息放松一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夏至到来 山西小吃民俗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原风俗文化

五、太原民风民俗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太原锣鼓太原锣鼓,实际上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 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依传统习俗,太原锣鼓的演奏乐器以堂鼓、铙、钹为主,鼙声金响,交错参差。鼓声雄宏沉稳、淳朴厚实;铙钹铿锵有力、石破天惊。鼓声为主,铙、钹辅之。鼓为其一元,铙、钹分属阳、阴。时而鼓与铙钹齐奏,声势席卷;时而鼓与铙配合,声势由远而近;时而鼓与钹参淆,又似由近而远。如是,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高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太原锣鼓太原锣鼓,实际上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 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依传统习俗,太原锣鼓的演奏乐器以堂鼓、铙、钹为主,鼙声金响,交错参差。鼓声雄宏沉稳、淳朴厚实;铙钹铿锵有力、石破天惊。鼓声为主,铙、钹辅之。鼓为其一元,铙、钹分属阳、阴。时而鼓与铙钹齐奏,声势席卷;时而鼓与铙配合,声势由远而近;时而鼓与钹参淆,又似由近而远。如是,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高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