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石窟群,四川的千佛崖风景区为何称为最让人“最心疼”的景区?
在四川的广元市境内藏有一处让人“最心疼”的景区,这里拥有四川境内最大的石窟群雕塑,已经存在1500多年的时间,却很少有游客知道。这个地方就是位于广元市城北五公里处嘉临江东岸的:千佛崖风景区。早在1961年就已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岩景区经历了1500年岁月的洗礼,始建于北魏时期,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创造了四川的石窟奇迹。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叠叠重重共计13层,密如峰房房,整个峭壁非常壮观,形成极大的视角冲击感。
广元千佛崖佛像根据清代咸丰帝四年资料记载整个千佛崖造像有一万七千多个雕塑像。可惜的是在1935年的时期修建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和龛窟被毁坏。如今保留下来的龛窟仅仅只有400多个和大小佛像仅仅只有7000余座。
千佛崖的核心景区:大云洞。不仅是整个景区代表更是一个有故事的景点,这里规模最大共计230多尊造像,拥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石窟正中位置的的弥勒佛塑像传说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武则天的化身像。
在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时,以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为主的十二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登基称帝,撰写《大云经》呈现武则天。在大云经中称女皇是弥勒佛降生,理应登基取代李唐,是顺应天意,是众生和百姓的福气。女皇看后大悦,亲笔作序,颁布天下以州为单位修建大云寺收藏大云经。
因女皇武则天出生在广元市利州区,因此当地百姓也就在千佛崖大云洞,并按照大云经中的说法:女皇是弥勒佛化身,在洞中雕刻了这尊女皇的等身弥勒佛塑像。如今的千佛崖虽然被毁坏严重,看着有些沧桑,但是内部保留下来的龛窟和造像还是非常震撼,非常有历史研究价值。
千佛崖石窟和对面的女皇寺“皇泽寺”隔江相望,千佛崖虽然比不上国内其它四大石窟,但是在四川也是最壮观最震撼的石窟了,更是蜀中最伟大的石窟奇迹。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女皇故里”广元千佛崖游记
说到佛像石窟,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但是很少人会知道在“川蜀重镇”广元,有一个千佛崖,佛像数量及造像形态完全不输任何一个有名的石窟。
广元,又称“女皇故里”,女皇武则天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千佛崖和女皇还有很多渊源。进入景区,第一站便是大云寺,武则天正式登基时,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白马寺主持撰写《大云经》。《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并命全国各地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此大云寺就是在当时修建的,全木质结构的大云寺外表看起来满满的历史沧桑感,里面不大,释迦摩尼佛两个观音两个弟子,是盛唐寺院佛像的标准构成。
继续往里走,有一个“金牛古道”的遗址,李白有句有名的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里面的蜀道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就在嘉陵江岸旁,是传统的蜂房石窟。唐代开始大量开窟造像,所以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是唐代的佛造像,北魏时期留下来的好像就看到了一个窟。
第一个窟我们就看到了非常有名的持莲观音像,虽然他是释迦摩尼佛旁边的观音,却比主佛像更具有艺术价值,佛像保存完好,形态优美,充分体现了东方女性的含蓄,婉约,被誉为“东方维纳斯”,也成为了广元市的标志。后来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市里面路灯底座都是展现的这尊观音像。还有一些宣传海报,视频都会出现这个佛像图片。
整个千佛崖最有名的,也是最特别的应该属“大云古洞”了,这个洞窟位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后壁龛中则刻的是高宗李治、武则天,这在我见过的所有石窟里是唯一的一个。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设计者的构思也是别有用意啊。
很多石窟的色彩到现在都保留的非常鲜明艳丽,虽然低矮处的石窟佛像大多损坏,但是上面的石窟很多都还保留完好,真的非常有美妙。惊叹于古代匠人的艺术造诣,同时也感慨这些历史遗产经过千年的变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时人们虔诚的信仰与对美的追求,仿佛历史和现实就在这里交融了。
这次不经意的路过广元千佛崖,竟然有如此多的惊喜,让我感慨在我国也许还有许多这样不出名却也非常有价值的地方,以后旅游小众景点也不要忽略了。
霍州千佛崖的简介
千佛崖系石雕群像,坐东向西,背靠大运公路,面临千里汾河。地势东高西低,缓坡伸延至汾水之畔。
崖面东西宽5.2米,南北长12.3米,总占地面积640平方米。 千佛崖现存有唐长庆二年(822)、明正德五年(1510)铭文,从铭文中可以断定千佛崖始创于唐代。从千佛崖雕刻的时间和艺术上看,唐代 石刻是一个鼎盛时期。题记历史说明它从崇佛祀佛的唐代开始雕凿,后又历经漫漫七百年间的续刻,不知经过了多少民间雕刻艺术家的鬼斧神工遂形成今之规模。在整座群雕中,最大的一尊大佛高5.5米,为唐长庆年间雕刻,是千佛崖石刻群体中的主佛。这座大佛,慈眉善目,两眼平视,体态丰满,神情关注,以它智慧的目光,注视着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其造形端庄、丰润,线条清晰,充分体现了唐代追求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其余小佛或为三躯一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四菩萨,或一佛一龛,或坐或立。神态或慈祥,或虔诚,或天真,或喜悦……丰富生动,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千佛崖造像艺术有着明显的民俗化趋势,“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既富于写实又兼收并蓄了民间艺术中想像丰富、生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民间佛教造像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我国古代历代雕刻艺术在吸取外来文化时表现出的艺术民族化的独特风格。
千佛山介绍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南部偏东之处,离市中心不远。千佛山峰峦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济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胜之一。 千佛山古称历山,亦名舜耕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7米,宽4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
景观:
◆佛文化
1、万佛洞。在山北麓,1992年9月30日正式开放。展线长达600多米,集我国"莫高集锦"、"龙门精华"、"麦积厅观"、"云岗荟萃"著名四大名窟于一 洞,经过艺术浓缩、重构,塑造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卧佛长28米,洞外仿乐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仅20~30厘米。
佛教艺术自东汉传到中国。经劳动人民长期揣摩汲其精华,已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风格。这些特点,在这里充分体现。于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时期的造像风采。
2、千佛崖,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是济南市较早的造像群,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颇有价值。
崖上,有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开皇十五年(595年)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计130多尊。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间阿弥陀佛盘膝禅坐, 高3米,身后饰佛光。右侧大势至菩萨,左侧观世音菩萨侍立,高近3米,开皇十一年(591年)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3、观音园园内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矶石卧波,秀石点饰。四围垂荫,时鸟欢歌。池内水清见底,荷花艳开,金鲤戏游。内设喷泉,溅珠泄玉,彩虹映日,蔚为大观。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观音"高达13米,为观音园中最大者。池周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相观音,造型端庄 惟妙惟肖。
4、观音园园内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矶石卧波,秀石点饰。四围垂荫,时鸟欢歌。池内水清见底,荷花艳开,金鲤戏游。内设喷泉,溅珠泄玉,彩虹映日,蔚为大观。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观音"高达13米,为观音园中最大者。池周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相观音,造型端庄 惟妙惟肖。
5、黔娄洞,在极乐洞东。深数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两米,正中原有坐像。
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娄洞"。小字记载黔娄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娄子,周代齐国人,修身清节,不事王候,隐居在这里,凿一石洞,终 身不下山,曾著书4篇,名《黔娄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鲁共公听说他有才能,就派使节聘请他做宰相,被他拒绝。齐威王每遇兵败,就来请教,黔娄子授给他秘 语,遂转败为胜。
洞内迎门石壁上,也嵌一碑,记载着黔娄子的故事:"黔当先生卒,覆以布被。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则殓也。黔娄妻日: '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语至今传为佳话。
6、兴国禅寺,在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东著名香火胜地。据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记载,该寺曾,遭兵火破坏,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内官苏贤游览千佛山,看到当时情景,不胜慨叹,于是捐资建佛殿、僧房、厨房、粮仓等。殿内塑释迦牟尼、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十八罗 汉、四大天王。寺门朝西,上额刻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兴国禅寺"四字。楹联石刻:"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 人",为济南清未秀才杨兆庆书写。门内两侧,有钟鼓二楼。进寺门南侧,千佛崖石壁上镌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洞天福地石坊、对华亭。
院内有弥勒殿、观音殿、达摩殿、玉佛殿及禅堂。东侧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多尊罗汉。
7、公园内,1996年增添十八罗汉和卧佛一尊,分置于盘路两侧和广场中。
罗汉,是佛主释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嘱咐,不灭度,常住人间受人供养,为佛护法,赕众生造福田。他们本领很大,有的降龙,有的伏虎,有的缚狮,有 的捉妖,深爱人们敬仰。五代时,对罗汉尊崇之风就很盛行。
罗汉是梵语"河罗汉"的略称,其形象,从唐代玄奘译《法注记》始,历代艺术家,根据佛教经典即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不足尺度,任意写出作。相貌或老 或少,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想象甚是丰富,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些罗汉依次为:(1)宾度罗跋罗阇(2)迦诺迦伐跟蹉、(3)迦诺跋厘堕阇、(4)苏频陀、(5)诺矩罗、(6)跋陀罗、(7)迦哩迦、(8) 伐诺罗弗多罗、(9)戌博迦、(10)半托迦、(11)罗怙罗、(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托 迦、(17)嘎沙鸦巴、(18)纳答密答喇。
卧佛,1996年12月落户千佛山,位于主上盘山路和去万佛洞路的交界处。这尊卧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侧身卧像,花岗岩质,长10米,重50顿, 东西横卧,头朝东,面向北,右手托于头下,身穿通户大衣,面颊丰满,两户宽阔,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户,眉目修长,双眼微睁,胸饰寓意祥瑞的"卐"(音 万)字,给人以慈祥的感觉。
8、龙泉洞,位于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高耸的石壁下。山风吹来,呼啸作响,如龙吼,故名。清朝诗人刘大绅曾作《咏龙泉洞》诗说:"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
洞口上方篆书石刻"龙泉洞",是济南当代书法家任晓麓先生题写,洞内东侧与极乐洞相通。南侧石壁镌有佛像,合掌瞑目,结跏趺坐。下边有一小门,门 内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见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飨游客。
9、
园内东西两侧属对称的仿清式建筑,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和谐统一,为弥勒胜苑增添了悠悠古韵,弥勒胜苑的环境绿化,做到了以形定景,因地制宜,强 调轴线,烘托主景,配植樱花、梧桐、五角枫、白皮松等树种,使整个园区绿荫垂地,芳草青青,松柏储润,从而营造出一个古朴、典雅、宽阔的景区,令游人流连 忘返。
弥勒佛身后的浮雕依附于环形山崖上,长36米,高3.5米,面积126平方米。它从弥勒佛的传说、生平业绩考虑,以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艺术相结合,正统佛传故事与中国民间传说结合而设计画面。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幅在佛教寺院弥勒殿堂门前经常见到的对联,可谓妇孺皆知,脍炙人口。它既是对弥勒佛宽宏大 量、乐观豁达形象的一种描述,也表达了中国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真诚地希望,您在弥勒胜苑里,仰望大佛,除了一份虔诚的祈祷,更能寻求到一种快乐,一种 洒脱,一种释然,弥勒胜苑会给您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弥勒胜苑,位于风景秀丽的千佛山东麓,1999年6月开工,2000年9月竣工。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由雕塑"欢喜弥勒佛"、"樱花园"和附属建筑物等组成,它融汇了中国和日本园林建筑的精华。
弥勒胜苑正门的牌坊为四柱三门冲天式,高9.9米,宽12.5米,整体造型庄重博大,气势不凡。主体造像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肚弥勒佛,佛像 通体高20米,采用3mm铜板焊接而成,花岗石质的莲花宝座高约9米,直径30米,号称"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围辅以白色大理石栏杆,后边则是记载弥勒 佛传说、生平业绩的浮雕。
路过千佛崖
甘肃敦煌有千佛洞,四川广元有千佛崖。作为修路人,我与路的缘份,山高水长;而我与千佛崖的缘份,皆与路有关。
第一次来广元千佛崖,与其说是来,不知说是路过。2008年初,所在公司中际广陕高速7标,修建四川广元至陕西棋盘关高速。皆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修的这一段位于剑门关附近,可谓难中之难。从广元开车,在108国道里程碑K1377处,在高约四五十米、长约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十多层、密如蜂房。当时道路狭窄,车流如水,不敢停车,只是放慢车速走马观佛。边看也想,心中甚为好奇:以前只是听说广元是女皇故里,啥时候变成了佛陀胜地?
再次来广元是公司参建的古家山隧道之中居然有天然溶洞,来工地参与施工方案的制定,当时超前地质预报的水平已经日趋完善,处理洞天之内别有的洞天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返程途中过了明月峡时间尚早,再次经过千佛崖时特意将车停在安全的地方,在滚滚车流中近观了这处位于交道要道边上的摩崖胜迹。这才了解到这片位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与皇泽寺隔江相望的古迹叫千佛崖。方才得知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在1961年4月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栈道险阁——石柜阁就位于此崖南头。历史的风尘滚滚,嘉陵江水日夜奔流,大部分佛龛里的佛像面容模糊,至于曾经战旗猎猎的石柜阁已荡然无存。
没想到在广陕高速建成十多后之后,机缘巧合由于其他路上的事,在儿时伙伴的陪伴下再次来到了这里。汶川地震后,千佛崖维修重建,现在这里已经是AAAA级景区了。由于有一个下午的时间,这次的参观较为深入。景区介绍: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近1500年,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现仅存龛窟400多个及大小造像7000余躯。看到这里我陷入了沉默的思索:或许正是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这片摩崖造像才得以被众信徒膜拜并发展至如此大的规模;也正是由于锁控“咽喉”,80年前被迫给路“让路”,成就辉煌的原因换个时代成了破坏自己的缘由;看着不远处的高架桥如玉带翻飞,好在新时代筑路技术飞速发展,参与修建广陕高速的我,庆幸自己没有成为历史胜迹的破坏者。
听语音讲解得知: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我和发小在大云洞的栈道阶梯处一直向上,通向了山顶一个叫"樱桃园"的地方,园内树上我们至少发现有三种水果:桃尖红的诱人的毛桃、紫红已有些风干状的桑椹和黄澄澄鲜嫩馋眼的枇杷果。看了一下景区公告,上面说如果采果吃果后果自负,但没有说不可以采吃。有了发小陪伴的人极易回到童年,两人都忍不住尝了一下:桃尖极甜、桑椹可口、枇杷酸爽。可惜樱桃已被主人收获,只是在树干上发现几只正在努力向上爬的蜗牛,两个四十奔五的家伙不禁冒傻:你说蜗牛要是知道樱桃没了还会向上爬吗?下山的路上想明白了:人明知道最终的归宿还是乐呵呵的活着,何况人家蜗牛还不知道最后的结果?细一想,难怪此地佛龛层叠,确实适合悟道参禅。
回到千佛崖大云洞。这里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这里是女皇故里,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因武则天生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且刻了这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
登上了权力巅峰的女皇,拥有了屠刀随即也成了佛,李唐皇帝也因此沾了佛光,当然也给后人留下了这座独一无二的、一佛二圣的“大云洞”。值得一提的是: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与其说这是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不如说是臣子们的煞废苦心。
夹江千佛崖的景区介绍
二山对峙,一江中流,夹江因而得名。夹江千佛岩山雄水秀,古迹众多,历来就有青衣江佳处的美誉。摩崖造像162龛,大小佛像2400多尊,依山而建,临江而凿,均建于隋、唐时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历史题刻琳琅满目,景区内还有我国第一个纸类专业博物馆。
千佛岩景区除了可看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摩崖石刻之外,从千佛崖下流过的青衣江也另有可观赏之处,河水清清,与千佛崖相应成趣,如能在河中之舟上钓鱼品茶,就像神仙过的日子了。
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着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余尊,故称“千佛崖”。像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造像排列错落有致,少则独占一窟,多则上百尊集于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姿态各异,绚丽多彩,尤以“净土度”为佳;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除摩崖造像外,还有琳琅满目的历代题刻。
古老的山道已经铺上了柏油,驱车驶过石头搭建的牌坊,来到一撇古香古色的老街,不长的老街越走越窄,终于到了不能通车的处所。下了车,钻出弯弯的街道,就是千佛岩遗迹。
走未几远,黄黄的江水中露出一块不小的奇石。奇石靠岩,一说是龙背,一说是象鼻岩。以前,遇涨水节令,奇石会喷出一股水柱,形同大象吐水。现在可能由于白色传染,奇石下边的水道被梗塞了,再也看不到奇石喷水的异景。岸上有一块石碑,提的词已记不得了,粗心是说:江中一奇石,为渔家泊岸供给了不少的便利。
山崖这边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佛像多为唐宋时期所刻,前后历时数百年。线条豪迈的一看便知是唐代遗物,线条细腻的便是宋代雕塑。唐人崇尚激情,宋人寻求细腻,这在唐诗宋词中多有体现。佛像小的高不足十公分,大的有三米之高,林林种种,千姿百态,大小佛像逾千尊,因而而得名千佛岩。
高处的佛像保留完好,还能依稀看见佛像身上的颜料;可矮处的佛像运气就不同了,在文革中惨遭损坏,有的不见了头,有的身子不全,总而言之,惨不忍睹。岩壁下自 然构成的暗河川流不息,哗哗的流水声,使得四处异样安谧。山道逾越暗河会入青衣江的出口,丈多长的条石作桥,十几条密排在河上,让人无不惊叹条石坚挺和石匠的天功。历代文人墨客都爱好在岩壁题字长此以往,岩壁上没有留下多少空间了。明万历年间的夹江县令不得不在岩壁上凿了一道布告:上下开岩办厂者必咎。
走完两里左右的佛岩山道,便出了峡谷,眼前一片宽阔。远处青衣江奔跑不息地流淌过来,遇一个不小的岛子分为两股水流,而后在峡谷会合。峡谷旁,诸葛丞相称年点兵南征的点将台仍然完好。看看面前这片旷地,恰是屯兵休整的好地方――江水从峡谷流过,只有差遣千把士兵扼守,雄师便可在峡谷这头万事大吉。离点将台不远有个天仙桥,跨过天仙桥,沿着盘山的石阶攀缘,可上观山亭。顺着石阶下到半山腰,有一个古老的寺庙,隋朝所建,明朝因大火被焚,明末在本来的石基上重建,因此还能看到隋唐作风的柱石。惋惜庙里的佛像在文革中受到洗劫,不复存在。离古庙不远是一座不大的造纸博物馆。夹江一带盛产斑竹,是造纸的好资料。 自古以来,夹江产的宣纸颇着名气,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真迹。抗战期间,中心政府迁都重庆,办公用纸跟宣扬用都依附夹江供给,夹江国民堪称为抗战做出了宏大奉献。时至本日,夹江的宣纸仍巴蜀文人墨客争先抢购的奇货。下完石阶,又回到了岩门口。出了岩门,在江边上农家开的餐馆坐下,叫上多少斤从江里垂钓的黄辣丁,饱餐一顿黄辣丁火锅,吃点农家自制的米粑,喝点啤酒,把爬山的劳顿忘在脑后。傍晚,渔家划着老鸦船,泛舟江高低钩,期盼第二天一早有好的播种。江上的灯火让人哼起了渔舟唱晚。